2011年,智能电视机席卷家电市场,在连续失去“话语权”的情形之后,国产彩电企业似乎迎来了转机。
2011年2月,TCL集团2010年财报显示:2010年TCL集团营业收入518.7亿元,净利润4.33亿元。与TCL手机业务利润6.11亿元相比,多媒体业务相形见绌;4月,四川长虹发布2010年报显示:2010年四川长虹实现营业总收入417.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1亿元;康佳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78.4亿元,净利润8203万元;创维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中期报显示,营业额达111.48亿港元,净利润为4.13亿港元……尽管大多数国产彩电制造企业摆脱亏损,但是面对日韩劲敌的正面挑战仍困难重重。
核心竞争力才是品牌、产品的长久比拼,而国产企业的短板外在表现是上游面板制造力,内在表现在市场战略布局上。上游面板方面要跟着日韩企业后面走;战略布局方面从LED电视到3D电视一直被外资三星、LG牵着鼻子走。
2011年,智能电视市场前景大好,国产品牌在互联网电视领域积累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与技术底蕴,正是绝地反攻的大好时机。
核心竞争力匮乏
国产彩电盈利能力有待增强
中国彩电企业一直以来都被形容为“掐着脖子过日子”。目前国产彩电制造企业所使用的面板基本上是从日韩企业手中整体采购,成本占据彩电成本的70%〜80%。而面板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都掌握在日韩等企业手中,夏普、三星、LG、松下既做面板又做彩电的企业,则占据市场强势地位,拥有话语权。尽管国内彩电企业已经意识到“病因”的存在,也积极改变现状,如TCL投资建立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也拥有位于安徽合肥的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但仍不能在短期时间内形成有效作用,难以解决关键资源受制于人的核心问题,未来还将面临着技术、资金、政策等多个环节的挑战。因此,贴有“国产制造”标签面板的上市救济仍需时日。
战略布局“慢半拍”
市场热点难掌握
如果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国产企业面临的“顽症”,那么对于产业发展摸不清方向则是“并发症”,其表象在于:摸不清市场动态、不能掌握产品转型先机等。2010年,国产彩电制造企业整体“失言”就是源于对产业方向判断失误,导致彩电企业盈利不佳。
2009年、2010年,国产彩电制造企业在产品布局方面明显滞后:2009年下半年,各国产彩电制造企业“豪赌”互联网电视之时,三星正悄然推动着LED电视市场进程。此时的国产彩电企业在互联网电视战场的精力投入使其分身乏术,加之LED电视市场前景预估不足,互联网电视受政策影响得不到实质推进,导致后期国产彩电制造企业在LED电视战场上只能跟着外资走。
2010年,二次消费成潮、市场因素利好,各国产彩电制造企业纷纷上调销售预期。但受2009年CCFL电视库存过大所累,国产彩电制造企业需先清理库存,获取回流资金才能发力LED。国产彩电企业疲于非LED市场,LED产品推广力度不强,市场先机被三星、夏普、索尼等企业占尽;此外,国产彩电又在产品规划方面落后。在国产彩电企业发力LED之时,外资品牌三星、LG、夏普已经全面转战3D领域,3D电视的出现给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也让消费者为之“倾囊选购”。无论是LED的导入之战,还是3D电视的概念之潮,国产企业并未能率先打响。产品规划的短板成为了中国彩电产品发展史中的“一根刺”。
积极加入智能化战役
国产彩电制造业未落后
纵观2011年各彩电制造企业推出的平板电视新品,更是无一例外的将智能电视作为主打产品。在这场电视智能化的战役中,国产彩电制造企业并未落后,而是主动的走在了前面。事实上,2009年国产彩电制造企业就以互联网电视为标榜树立新的创新理念。然而,中国式创新没有实现“中国创造”的奇迹。由于缺少完整且具前瞻性的战略、优秀的执行力和丰富的内容源,实际应用并不理想。时至今日,国产彩电制造企业在智能产品领域发展“顺风顺水”,一方面是源自互联网电视时代的夯实基础,成为其快速转型的技术根本;另一方面则是众多国产彩电制造企业观念的转变与战略调整。
国产彩电制造企业自2008年1080全高清时代引领市场热度后,2009年到2010年市场表现都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智能电视作为市场热点,国产彩电企业不但具备技术底蕴,更具有互联网电视的市场基础,如果能够在市场引导、内容强化、消费教育等方面下大力度,将会重新占领主场地位。
《消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