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先培训后上岗
据新华社消息,为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有关方面通过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纲要》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纲要》还要求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2015年年底前将社会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以上,将中小学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
6月1日起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系统正式启用
4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运行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系统的公告》,决定自2011年6月1日起启用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系统。
据了解,为进一步规范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工作,推动进口预包装食品贸易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协调有关单位经过精心准备、反复调试,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系统将正式投入运行。系统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提高了标签检验工作效率,而且将进一步减轻预包装食品进口企业的负担。
我国食品包装安全环保认证启动
4月22日,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在北京正式启动食品包装安全环保认证项目。首批进行安全环保认证的包括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密胺餐具(俗称仿瓷餐具)、奶瓶与太空杯、纸巾纸、饮用水罐、食品用纸制容器等6类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包装。
据了解,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此次推出食品包装安全环保认证项目,旨在通过第三方严格规范的合格评定程序,第一次对食品包装产品质量、产品安全与环保性能,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第三方产品认证的特殊手段,规范企业生产,以期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全安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认证方案除了对生产企业质量保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外,还特别加入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荧光物质含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非法、过量使用添加剂”、“微生物检验不合格”、“人为添加回收原料”等安全环保技术指标要求,并要求通过认证的产品对有害物质的控制情况加以明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安全环保要求,为消费者的健康选择提供保障依据。
6年间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抽样合格率提高约25%
4月26日,从2011年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分析会上获悉,国家质检总局今年1月至3月组织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具体抽查结果详见本期90页)。
从连续6年的监督抽查结果来看:国内企业生产的儿童婴幼儿服装产品抽查合格水平在稳步提高,6年间产品抽样合格率提高了约25个百分点,近3年来保持在86.7%至89.5%之间。其中,连续抽查的大型企业产品质量较好。在主要质量项目上,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检测项目控制较好,婴幼儿服装的纽扣及拉带强力检验项目未检出问题,近两年来一些产品的纤维成分含量标实不符问题较多。
我国将加强物联网等重要领域标准制修订
工业和信息化部5月9日公布2011年标准化重点工作,提出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标准战略研究,加快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要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为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支撑。
工信部提出,今年将针对产业发展重点,成体系组织开展重要领域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等重要领域标准制修订,并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通过试点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同步开展产业链上各环节、各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重要领域标准全面覆盖和配套的局面。对于一些产业急需标准,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标准制定力度。工信部表示,今年将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品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制定标准30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