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卖场销售人员向你推荐冰箱、洗衣机的除菌技术时,你是否有过“雾里看花”的感觉?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系列关于家电产品除菌技术国家标准。
自去年3月1日起,GB 21551.1-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强制实施,宣告家电除菌领域“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的终结,但因当时针对具体产品的特殊要求尚未出台,所以未能得以真正落实,直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正式发布了4项针对具体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4项标准分别是:GB 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以下简称《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GB 21551.4-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电冰箱的特殊要求》(以下简称《电冰箱的特殊要求》)、GB 21551.5-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洗衣机的特殊要求 》(以下简称《洗衣机的特殊要求》)、GB 21551.6-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空调器的特殊要求》(以下简称《空调器的特殊要求》)。
此外,GB 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也同期发布。
这5项标准将于今年9月15日起强制实施。至此,我国家电除菌标准体系已初具雏形。
除菌备受关注
以洗衣机为例,据中国电子商会针对洗衣机需求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在更新洗衣机时,对除菌这一功能的关注度达到31%。在产品功能排名中,除菌已超越外观、省电、省水、噪声、烘干等功能,仅次于洗净度,位列第二。
正是源于如此高的聚焦度,“杀菌率达99.99%”、“除菌效果提高100倍”等宣传在家电卖场屡见不鲜。由于标准一度缺失,导致除菌效果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商家自己心知肚明。
对此,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李一表示,一旦标准实施,届时只要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空气净化器的标识或说明书中明示产品具有抗菌、除菌或净化功能,那么这样的产品就必须先通过强制检测合格后方才允许上市销售。标委会也正在酝酿更多家电产品的除菌标准。
笔者认为,标准的实施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更传达出一种态度,唤起全行业对除菌的高度关注。
此外,单就技术本身而言,标准出台的同时也为技术日后升级留足了空间。比如参与《冰箱的特殊要求》起草的新飞技术总监肖建军博士曾将标准概括为冰箱冷藏室内胆的“两除一达标”标准,即除菌、除异味、冰箱内胆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能超出国标,但标准未对冷藏室空间、食品表面等进行除菌要求,面对这一空白,企业不怕无事可做。
标准主旨解读
标准出台意义重大,了解标准主要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理智消费。
《空调器的特殊要求》
《空调器的特殊要求》着重对具有抗菌、除菌、室内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以下简称“抗菌净化空调”)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和标识做出相关规定。
其中,对卫生安全性的规定有:抗菌净化空调的抗菌、除菌功能应达到下述要求:在模拟现场试验条件下运行1小时,其抗菌(除菌率)大于或等于50%。而抗菌净化空调的空气净化性能也应达到相关指标。
此外,在标识方面,抗菌净化空调除要符合《通则》要求外,还可在产品包装箱、产品铭牌上使用“抗菌、除菌”文字说明;在产品铭牌上使用“空气净化功能”文字说明,但要标明对哪种空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同一产品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可在产品包装箱、产品铭牌上同时使用“抗菌、除菌”和“空气净化功能”两种文字说明。
《电冰箱的特殊要求》
《电冰箱的特殊要求》着重规定了具有抗菌功能或同时具有去除异味装置的电冰箱(以下简称“抗菌电冰箱”)在抗菌、显著阻碍真(霉)菌生长、消除异味功能方面的卫生要求、检测方法和标识。
其中,对抗菌要求为:抗菌电冰箱或其应用抗菌材料生产的主要部件(接触时间18〜24小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应大于或等于90%;应用防霉抗菌材料生产的主要部件,防霉等级应为0〜1级。
对除异味的要求有:对甲硫醇的吸附或分解率大于或等于90%;对三甲胺的吸附或分解率大于或等于90%(以甲硫醇和三甲胺代表电冰箱中存在的异味气体)。
有害物质泄漏的要求为:抗菌电冰箱的净化装置本身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应符合相关要求;电冰箱门开启时,紫外线发生装置应停止工作。
《洗衣机的特殊要求》
《洗衣机的特殊要求》适用于器具上或使用说明书中明示具有抗菌除菌功能的、在家庭和类似场合使用的全自动洗衣机,但不包括普通型单、双桶洗衣机。标准规定具有除菌功能的全自动洗衣机除菌率应不小于96%。此外,为了保证洗衣机除菌功能的长期稳定性,即洗衣机在整个使用周期中都应保持较高、有效的除菌率,该标准还对洗衣机除菌率的衰减度也做出了相应要求。标准要求,当波轮式或搅拌式洗衣机运行2000次,滚筒式洗衣机运行2300小时后,按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洗衣机的除菌率不得低于86%。
《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
《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要求净化材料应能够更换或再生、净化装置能够清洗和消毒,并应在产品说明书中具体标明产品具有相应功能、指标及净化材料更换或再生周期和方法。
除菌技术大比拼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抗菌材料检测中心副主任郑苏江指出,洗衣机的除菌方式(其他产品类似)很多,有物理除菌方式,也有化学方法,除菌方式不同,原理不同,所达到的除菌效果也大相径庭。在除菌标准实施后,具有除菌功能的洗衣机产品应在说明书等标识中标识清楚。
银离子技术
银离子可以强烈地吸引细菌体中蛋白酶上的巯基(-SH),迅速与其结合,使蛋白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菌死亡。当细菌被银离子消灭后,银离子又由细菌体中游离出来,再与其他菌落接触,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述过程,这也是银杀菌持久性的原因。试验显示,水中含银离子为0.01mg/L时,就能完全杀死水中的大杆菌,且能保持长达90天内不繁殖出新的菌丛。
此外,银的抗菌速度和效率在目前所有金属里是最好的,残留在衣物上的量也很小,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鉴于此,银离子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杀菌技术,近年来被三星、LG等应用到家电上。
银离子技术在洗衣机中的应用较多,一般是在洗衣机的进水口处安装银离子装置,随着进水口水压大小来调节银离子浓度。
不过银离子只有在保持足够浓度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银离子随废水排放到环境中,造成重金属超标。
光动银技术
光动银技术是银离子技术的衍生,由松下首创。
区别于单纯的银离子技术,光动银技术是在滚筒内部安置银离子和蓝光两个发生装置,蓝光发生器产生蓝光,在蓝光作用下,银离子催化活性中心,激活水和空气中的氧,产生羟基自由基(·OH),羟基能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的增值能力,使细菌死亡,从而达到羟基加银离子的双重除菌效果。
光动银技术较普通银离子技术除菌效果更好,但终端产品售价更高,当然也遗留了银离子技术的缺陷。
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种加工工艺。不同于其他除菌方式,经过纳米处理的材料,作为家电中的零部件来使用,如洗衣机内外筒、按键、波轮下部、冰箱果蔬盒、把手等,主要功能是保持机器自身不会成为污染源,而不会直接对衣物、食物等起到抗菌或杀菌作用。但是纳米应用在材料中后,作用还能保持多少,则需要提供由国家纳米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来证明。这也正是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纳米洗衣机饱受质疑的原因所在。
臭氧技术
在洗衣机里,通过臭氧发生装置将臭氧释放到空气中,吸附到湿衣服上进而发挥除菌作用,效果还不错,但有腥味,氧化性很强,会导致衣物褪色,对零部件的耐腐蚀、耐氧化性能有较高要求。
紫外线技术
从理论上讲,紫外线杀菌就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破坏及改变微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达到杀菌的目的。
美的于2009年首次推出了C波段紫外线+纳米光触媒杀菌技术的洗衣机。资料显示,C波段紫外线是最适合破坏微生物DNA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紫外线。
光触媒则是一种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能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质流失,从而造成细菌死亡和抑制病毒的活性,故能杀灭各种细菌、病毒,有效分解霉菌。
而由于整个杀菌过程,没有化学物介入,因而没有化学残留产生。
电解水技术
电解水技术是通过在洗衣机进水口安装装置,电解出酸性水,在洗涤过程中利用水的酸性发挥效果,具有一定杀菌作用,而且没有重金属,无残留,无污染。但由于需要在机筒中水的pH值足够低的条件下才有效,而电解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导致洗衣过程很长,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三洋涉足电解水洗衣机较早,其中的零洗涤剂程序,可以不用洗涤剂,只依靠电解水产生的活性氧和次氯酸等物质,对轻污衣物进行洗涤,同时杀死各种有病菌,当然如果衣物过脏,这种技术的除菌效果就不敢恭维了。
高温技术
众所周知,高温杀菌的道理,高温可能是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除菌方式。一般在漂洗过程中,可以通过高温蒸煮来杀掉衣物上面的细菌,效果明显。但是这样做,一方面能耗比较高,另一方面,80℃以上水温才可杀菌,有些羊毛、高档衣物不能使用这种方法;而且高温只能用于滚筒洗衣机,波轮洗衣机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