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的守候与瞭望者
——走进国家茶叶质检中心
3月的杭州,春意盎然,茶意浓。西子湖畔玉兰怒放、桃花点点,遍布西湖周边的茶室茶香四溢,茶客往来不绝。因为名扬天下的西湖龙井,杭州与茶叶有了悠久的历史和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杭州众多与茶叶有关的名单中,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不可忽略的一份子。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开篇首句即道:“茶者,南方嘉木也。”几千年来,茶早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既是百姓开门7件事之一,也是文人骚客笔下用以直抒胸意的载体,被赋予浓厚的文化积淀。不过,在质检工作人员眼里,茶叶被科学量化的各种数据更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和百姓安全饮茶的重要依据,让爱茶人杯中的茶香味浓意更浓。
为积极推动我国茶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终秉承为我国茶叶事业服务的理念,保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为政府决策和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为茶企把关,成为茶业的守候者与瞭望者。
健全管理体系保公正
科学、公正、规范、准确和及时是中心工作的质量方针,并为此建立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据了解,中心始终严格按照国际标准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国实验室认可准则》、《中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要求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定期接受国家认可委、认监委评审专家的实验室评审,有效确保了管理体系运行的科学规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测行为的公正性。
中心还建有严密的控制系统,包括机构认证、环境认证、设备认证、人员认证和方法认证,并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流程工作。在工作纪律和职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报告控制及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等37项系列工作中,形成严格周密的质检管理程序。
此外,在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上,中心通过参加国际实验室环试、国家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保留样再检、进行重复性试验和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等各种方式对检测技术水平进行提升。
作为国家级茶叶质检中心,这里承担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工作任务。2005年至今,中心先后承担15次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和有机茶产品专项检查任务,覆盖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企业数千家,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作出决策提供了可靠技术依据。
在为企业服务中,中心承担着包括质量检验、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随着工作业务的提高,检测业务量逐年递增,检测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中心每年完成茶叶企业数千批次的委托检验任务,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依据;同时还与多家企业签订检测协议,以便企业更好地掌握产品质量,为企业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出谋划策。
同时,中心每年还会选派专家走访全国各地的产茶区,及时了解茶叶行业第一手资料。中心曾编写过《茶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茶制品、代用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全国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等国家技术法规。中心也一直参与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工作,包括全国700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对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提供QS发证检验。中心还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全国茶叶企业和技术监督部门的咨询,解答申办生产许可证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凭借自身技术的公正、权威性,中心还常为国内重要茶博会和重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心为在联合国馆内展出的中国十大名茶进行了全面的质量监控。
感官评价优势难复制
采访时记者发现,这里几乎每间实验室都飘着淡淡茶香。各种茶叶经工作人员处理后,已很难辨认其真面目。不论是名优茶还是普通茶叶,都首先要经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理化指标,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物含量等项目。
而与一般饮品不同,我国茶叶产地多、品种多,且外形、香气、滋味也大不相同。即便是相同茶叶,不同的水泡出的味道也有所区别。因此,建立相对统一的感官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质检人员能对所有茶叶的感官评价做到客观、权威的评判并非易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正是中心目前最具特色和权威性的技术优势之一。
据介绍,此能力需要专家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目前,中心的感官评价实验室就有这样3位专家。她们的眼、鼻、口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面积累着对不同品类、不同品种、不同地区茶叶鉴定标准的记忆。专家们“身经百战”,拥有数十年感官评茶经验,可以准确无误地评判茶叶的色、香、味综合指数及其产地。
也因此,感官评价的特色优势使中心在业内形成同技术层面中最权威的机构,为主制修订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18797-2002)等国家标准;参与制定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国家标准。
同时,中心还承担了相关技术培训服务。1990年开始,率先开展了茶叶评茶员、评茶师的资格培训与考核工作,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茶叶感官审评的专业技能人才。至今,中心的感官评价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培训评茶员、评茶师等职业技能人才达5600余人次。其中,包括各茶类、各地区的骨干评茶师。
技术科研要超前
记者了解到,中心已经取得863计划中惟一的茶叶科研课题。事实上,对于科研技术的追求,中心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据了解,中心每年通过对数千个样品的农药残留及污染物含量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分析,编写了《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年度分析报告》及《中国食品安全白皮书——茶叶部分》、《全国茶叶和相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全国茶叶行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等重要文件。
此外,中心还承担茶叶行业的标准制修订、起草技术法规等工作。近几年,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各种茶叶监督抽查活动。然而,由于抽查方法与评判方法不一致,抽查结果往往五花八门,不但不能反映产品真实质量状况,还误导了消费者、企业和有关部门。为规范全国的茶叶监督抽查工作,中心承担制定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茶叶》,推动实现了抽查工作的统一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其他检验机构的监督抽查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近几年,中心还完成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各类标准。例如,《紧压茶原料要求》、《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固态速溶茶 取样》、《固态速溶茶 水分测定》、《固态速溶茶 总灰分测定》等,既确立了中心在茶叶行业的领军地位,又规范了我国茶叶产品的各项标准要求,促进我国茶行业朝着良好规范的方向发展,利于我国茶叶行业的规范统一。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为宣扬中国茶文化,提高中国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树立中国茶在全世界的良好形象,中心一直积极参加ISO/TC34/SC8工作。作为中国参与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34/SC8)的惟一技术归口单位,近30年来一直代表中国行使国际间茶叶标准项目的国际环试及表决工作,参与ISO及欧盟等国际茶叶组织的会议和活动,期间还多次承办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年会。
在近10年ISO文件投票表决17次,中心每次投票表决,都代表了中国茶行业的立场,积极有力阐述论点,争取中国茶叶在国际茶业界的话语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从1987年开始,中心先后承担了ISO国际环试工作3次,并积极参与ISO国际环试13次,了解了中心在国际茶叶行业中的检测水平,及时努力找出改进方向。
同时,在国内,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宣传茶的保健作用,中心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8家机构向全国发出《倡议书》,积极组织或参加“茶文化高级论坛”等各种活动,倡导“茶为国饮”,还为消费者介绍茶叶知识,指导茶叶选购和维护消费者利益。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