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严格监管下的转基因食品现状

2011-03-15 09:39: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对年轻夫妻从超市走出来,购物车上满是食品:婴儿奶粉、饼干、鲜豆浆、调和油……这些食品中可能有相当数量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是他们也许并没留意。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呢?

    转基因食品走上餐桌

    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茶籽油……琳琅满目的食用油让消费者夏林看花了眼,不知从何下手。但通过仔细比较后,她发现了“门道”:在包装上如标有“非转基因原料”的食用油价格高,而一些标注了使用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菜籽等为加工原料的食用油价格却低很多。

    “一分钱一分货。”最终夏林选择了在2010年第4季度食用植物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产品中的多力非转基因调和油。

    实际上,细心的消费者已经在超市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调和油,大都使用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

    记者在北京家乐福、京客隆等超市发现,消费者最常食用的大豆油,虽普遍执行了转基因标注制度,但在包装上大多“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在一些品牌的大豆油、色拉油、调和油等产品的包装上,记者看到,在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夹杂着“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加工原料为转基因油菜籽”等字样,消费者要仔细留意才能发现。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非转基因食品标注格外显眼。一些使用非转基因原料的产品,本不需标注,但生产企业却将“非转基因”标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些豆腐、豆粉等产品也在包装上或产品配料表中强调“采用非转基因大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缺乏购买前的了解。“平常买食品只注意到价格和品牌,没有看过配料表。”有消费者表示。

    实际上,按照相关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明确标识,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由于目前不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疑虑,因此,一些产品有意无意地忽视“转基因”的标注。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多数消费者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对是否为转基因产品并不留意。

    据了解,国务院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就首次提到了转基因标识问题。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与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之后卫生部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按照规定,从2002年3月开始,国内市场出现的转基因作物都必须进行明确标注,将转基因标识的范围限制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5类17种产品。转基因食品采用下列方式标注:定型包装的,在标签的明显位置上标注;散装的,在价签上或另行设置的告示牌上标注。

    “一些食品没有标注并不意味着里面没有转基因成分。”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负责人罗媛楠介绍,由于目前我国对转基因标识的范围仅限于直接加工品,而一些豆奶、调味品等深加工行业,不少使用转基因大豆为原材料。“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一部分已进入食品行业。”

    安全性存在争议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记者在几家主流网站看到,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发帖呼吁“抵制转基因食品。”在某网站以“您敢吃转基因食品吗?”为题所做的调查中,约5万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84.3%表示“根本不考虑,觉得没安全感”;只有14.2%的网友表示“如果真的好,会考虑适当尝试”。

    实际上,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国外的研究报道。l998年,英国阿伯丁罗特研究所曾公布一项实验结果:用转基因马丝薯饲养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后来英国皇家学会专门组织了评审,指出这项实验有6条缺陷;1999年5月,《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用涂有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君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但很快有专家指出,这项实验没有真正模拟自然界的真实状况;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纽卡斯尔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食品中的DNA片段可以进入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体内,这似乎证明肠道的菌群会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但并没有提供支持这些结论的有力证据。

    “目前有关转基因产品的争议主要围绕其安全性,即其是否对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平衡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从1994年美国首先将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到现在,包括婴儿食品在内,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上已接近4000种,有两亿人食用,近十几年来很少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技术加入了外来基因或去除原有基因的食品。很多人担心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外来的动植物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这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产生的误解。他表示,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从这个角度上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并没有差别。

    罗云波进一步指出,与传统食品相比,生物技术作物及其产品在微生物毒素、农药残留方面更加安全,能为消费者带来更营养、更健康的食品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甚至超过了传统产品。因为转基因食品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降低了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不过,作为一项高端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政府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非常严格的管理。“在国内,转基因食品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才能批准。评价阶段包括: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放、生产性实验、申请安全证书。”罗云波表示,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严格评价的,被认为是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据介绍,目前国内具备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先进技术,并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销售实行严格监管,转基因食品安全有严格保障。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和组织反对转基因产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相关专家表示,尽管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并不能说它就是绝对安全的,也许转基因食品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还没有定论。转基因的过程可能对生物体产生非预期的影响,可能使转基因食品对健康产生影响,如导致过敏反应、具有毒性、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等。罗媛楠介绍,目前国外一些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已经显现。同时,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同样有威胁,如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或生态污染。

    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在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罗云波表示,就“某种”转基因食品而言,国内已经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评价和管理体系,任何一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商品化,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申报、审批以及相关的安全评价。从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以来,没有发生因为转基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

    消费者需要知情权

    “在我国,如果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必须标注清楚,让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选择。”罗云波表示,转基因产品标志并非说转基因不好,而是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如果产品不标注,消费者很难了解。

    据绿色和平2007年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一份调查显示,三大城市受访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都比较有限,仅59%的受访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在这一人群中44%对转基因食品有“初步了解”,仅11%具有“初步了解”以上的认知程度。

    绿色和平相关人员表示,在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人群中,受众对于“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明显,65%的受访者在被问及的所有品类中(包括大豆油、大米,其他植物类食品和动物类食品)明确选择“非转基因食品”。为此,从2004年开始,绿色和平组织每年向消费者发布一份《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涵盖了近400个市场上常见的品牌,涉及婴幼儿食品、乳制品、酒类、果汁饮料等多个食品领域,详细列明了在我国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企业和品牌,并且每年进行更新。

    “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尚未可知,不少消费者都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因此,发布转基因食品指南为实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消费者作出更放心的选择提供了便利。”绿色和平相关人士表示。据了解,2002年由农业部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5大类17种食品或产品,要求必须进行是否转基因的标注,具体是: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

    国务院公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不得销售未标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其标识应注明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有特殊销售范围的还应注明并在指定范围内销售。

    专家表示,转基因食品涉及消费者3个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很多人把转基因食品妖魔化了,标识制度告诉消费者的是,‘这是转基因食品’,而不是‘小心,这是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主要在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严格监管保证安全

    据了解,对于转基因食品,欧盟国家采取风险预防原则,主张在现代生物技术相关活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或者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危害时,即使科学上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危害必然发生,也应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美国则采取实质等同原则,除非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性,否则即认定其与传统食品在实质上是等同的,不存在风险性。

    可以让消费者放心的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检测。据介绍,我国采用的是“0阈值”的强制标识制度,只要产品使用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原料,都必须注明。相比之下,美国则采用5%的自愿标识,即如果转基因成分不超过5%,就不需要标识;即使超过5%,也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否标识。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罗云波说,对于转基因,国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严格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中国在转基因生物产业方面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安全评价制度、标识制度、生产加工许可制度、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经营许可制度和进口审批制度。”他介绍,其中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核心,包括转基因作物生存竞争能力评价、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价、营养学评价、致敏性评价、毒理学评价等多方面。截止到目前,尽管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后备基因达数十个,但获得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也只有番茄、甜椒、棉花和野天牛花4种,对进口转基因食品原料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也只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玉米,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安全性。

    据介绍,目前中国拥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法规体系——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2002年3月实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出台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修订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以及200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等。

    记者从农业部官方网站了解到,从2001年成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以来,已经制定检测标准和安全评价标准25个、正在进行制定的标准15个、计划制定的标准40个。规划建设检测机构42家,其中包括国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与监控中心、环境检测机构13家、食用安全检测机构3家、转基因成分检测机构26家,对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标准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检测机构建设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特别是食品安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将启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除了启动立法工作外,还将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评价与检定工作,将严格依法对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进口等活动进行安全评审;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监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适时研究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继续强化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组织专家介绍国内外转基因技术研究、安全管理、产业发展等情况,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度。

 

      Tips

    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指透过生物技术,将生物中某个基因抽出,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内。通过修改基因,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而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年谱

    1983年,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

    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

    1996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170万公顷。

    2002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5870万公顷。

    2009年8月17日,中国农业部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转基因作物种植实验,有16个国家的近600万农民以种植转基因作物为主。

       Tips

    部分国家转基因食品管理措施

    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有所影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对于转基因产品标识已经达成共识。目前,出于健康安全的考虑,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管理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

    美国 由于美国是使用转基因技术最广泛的国家,也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比较宽松的国家,采取自愿标识原则,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否标识。

    墨西哥 2000年墨西哥通过健康法例,要求转基因食品贴上标签,于标签上列明转基因成分,并标注“此食物经转基因”。

    欧盟 欧洲议会在1997年通过《新食品规程》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标注,包括所有转基因食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标签内容包括:GMO(转基因生物)的来源、过敏性、伦理学考虑;不同于传统食品(成分、营养价值、效果等)的差别。

    1998年增补了标签指南,规定来自于转基因豆类和玉米的食品须加标签。如果食品的原料及在加工过程中没有添加转基因的成分,则可标示非转基因食品标签。

    瑞士 规定食品中转基因成分不超过1%的,不需在标签上标明;超过1%或无法确定的,需在标签上说明。

    韩国 从2001年开始实施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签制度,对大豆和玉米等作物必须标明是否是转基因农作物。从2001年9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的大豆、玉米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食品要求加贴“转基因”标识,并出具转基因检测证明。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