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北冰洋汽水,瓷瓶酸奶曾是北京最受欢迎的“饮品”。青灰色大肚瓷瓶,一张白底蓝字的纸盖在瓶口,用红色猴皮筋儿绷着。儿时常有的场景,就是和小伙伴们围在胡同里的奶站前,迫不及待的把吸管插进瓷瓶,滋噜滋噜地嘬着豆腐脑一般浓稠的酸奶。酸中带甜的质朴味道,成为童年最真切的记忆。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种口味、档次的饮料新品层出不穷,原本随处可见的瓷瓶酸奶却渐渐销声匿迹。
2010年,老酸奶似乎一夜之间出现在人们面前。继口味、营养价值等卖点之后,乳品企业又开始大打“感情牌”,相继推出“老酸奶”——老青海、老北京、老蒙古以及汉口老酸奶、西湖老酸奶等。人们似乎也很受用这种怀旧方式,饮老酸奶成为回忆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
超市货架上的老酸奶全部“旧貌换了新颜”。昔日瓷瓶换成塑料碗,吸管变成小勺,外包装的颜色、图案都以青花瓷蓝色为主,看起来古香古色。三元还特别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印在外包装上,而为区别口味,完达山又推出了红枣、无蔗糖老酸奶。
这些不同地区的老酸奶,口感到底有何不同?
笔者先后选择了市场上几种常见品牌老酸奶。大概因为太久不喝,初尝最先选择的完达山老酸奶,味觉立刻变得兴奋,那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又回来了,不仅状似豆腐脑,口感也很香滑。
不过,紧跟着又选择了三元老酸奶,却令人大失所望,酸且稀的液体让人完全体会不到一丝怀旧感。不过,时隔数月再尝,不知厂家是否调整了制作工艺,三元老酸奶变得浓稠,味道也变甜了。
带着对酸奶的热爱,我又品尝了蒙牛老蒙古酸奶、伊利老酸奶。相比之下,奶味更浓。
据说,青海酸奶至今仍是当地的常用食品,青海老酸奶也是市场上最先面世的。不过,直到最近,笔者才体验到最“原始”的老酸奶,其酸味和奶味确比其他品牌更浓几分。
经过一段跟风期,老酸奶对笔者的吸引力不再强烈,慢慢回归到它的原本属性。作为丰富酸奶品种的产品,老酸奶所承载的人文意义逐渐减淡。毕竟,尽管口味再相似,那个相对匮乏的年代所留下的味道永远不能为今天的丰富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