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纸餐巾纸混用危害大
有一些餐馆和路边小店用卫生纸代替餐巾纸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为此,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卫生纸不能代替餐巾纸使用。
餐巾纸包括面巾纸、湿巾纸等,属于消毒产品中的卫生用品。卫生纸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厕用生活用纸。这两者在生产标准、原料质量、包装要求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劣质卫生纸的原料中可能会含有大量细菌、重金属、真菌等。长期使用劣质卫生纸容易感染疾病:一是可能吸入对身体有害的真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会引起肠炎、伤寒、痢疾等疾病,有的还可能携带有肝炎病菌;二是劣质卫生纸中残留增白剂,导致有害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过敏。
国家标准规定,卫生纸白度为80%〜90%,白度过高往往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对人体有害。这样的产品看起来白得不自然、色调不柔和,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
冬季要正确使用加湿器
进入冬季,气候干燥,加湿器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如何正确使用加湿器,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
对所买产品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加湿器最好离人体2米左右,房内湿度在50%左右对人体最适宜。据业内人士介绍,加湿器的作用是湿润整个室内空气,但因为是电子产品,最好不要离人体太近。如果将加湿器放远,晚上仍觉得空气干燥的话,可以在睡前—两个小时打开加湿器。
合理控制室内湿度。加湿器使用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有人为了保持室内湿度,加湿器24小时都开着。如果室内空气湿度超过65%,人就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呼吸系统和黏膜会产生不适,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流感等疾病。
保持室内通风。人体最适宜的空气湿度也是细菌适宜滋生的湿度,所以使用加湿器时,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还要定期清洁加湿器,以免其内部滋生致病微生物。
选择珠宝首饰不能只图外表
“劣质饰品有损健康。买饰品,不能光看外表。”云南省质监局有关人士介绍,镉属于重金属,用镉及镉合金材料加工的饰品具有美观漂亮特点,但镉饰品长期与使用者肌肤接触,会使一定量的镉渗入人体,造成贫血等病症。所以,合金饰品的安全问题要引起警惕。
除了贵金属合金首饰有安全问题,佩戴劣质玉器也会有损健康。专家提醒消费者,经多种化学物质制成的玉器、翡翠饰品,长期佩戴对人体非常有害。
专家特别提醒,市场上一般价格过低的所谓玉石、翡翠大部分是假货,尤其是那种特别光鲜亮丽的。
隐蔽骗术渐增多 电子消费防忽悠
近期,有关部门发布消费警示,揭秘商家不法招式,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时,警惕落入不良商家消费陷阱。
交款后无现货,忽悠消费者“自愿”换货有些不良经营者,先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并要求先交款后看货,事后以没货为借口要求消费者购买其“推荐型号”计算机。
混淆产品型号,弄虚作假谋取暴利 有些不法经营者混淆概念,把一些低配置的商品宣称为高配产品,借机获取高额利润。
隐瞒样机真实身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在计算机市场经常会看到一些摆放在展台上供试用体验的“样机”。一些经销商直接用样机冒充新机按照原价售卖给消费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另外,一些评测用样机很可能被拆解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不法经营者将此类样机通过翻新手段推向市场。
趁消费者付款时,偷换箱内机器 当消费者选好机器、检查无误、谈妥价格、准备购买的时候,销售人员会告知消费者需要先去柜台付款,再回来取机器。而这时,某些不良商家会用低配置机器偷偷更换计算机包装箱内的机器,当消费者回家发现计算机已经被人调包时,再想找商家理论,往往无法提供出有力的证据,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不开正规发票,影响计算机售后服务 有些计算机经销商为了逃避税收,往往先报出一个不带发票的价格,当消费者要求开发具票时,他们就会要求多付费。还有部分商家有时不按购买商品的型号如实填写发票,只简单写“计算机”或品牌名称等,使消费者在出现问题后无法索赔。
劣质节能灯“短命”不省钱
时下,各类节能产品不断获得人们的认可,但一些劣质“短命”节能灯却是费电不省钱。
有些灯泡外观粗糙,标注不清晰,价格相对便宜,与三基色荧光粉节能灯不同的是,这种灯加的是卤粉。
专家介绍,购买节能灯时要看品牌、认标志,好的节能灯通常相关信息清晰易辨。三基色荧光灯管点亮几分钟后才能达到正常亮度,光线既明亮又柔和;卤粉灯一经通电,亮度基本就达到峰值,亮度低、光色发青,显得苍白无力。此外,消费者可以旋转灯头,观察灯头与灯体是否有松动,还可以用手摇晃节能灯,若灯管与塑料件之间联结牢固就不会有响声。
香港多款零食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公布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香港市面多款香脆零食被验出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消委会早前连同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测试了市面90个香脆零食样本,当中包括薯片、饼干和谷类早餐等。结果发现,这些样本普遍含可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其中“珍珍”烧烤味薯片的含量高达每千克3000微克。
消委会表示,一般含丰富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被高温加热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虽然未有研究证实吸入多少分量的“丙烯酰胺”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但消委会呼吁食品制造商改善生产方式,以降低食物中这类致癌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