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瓷砖 探寻轻薄化

2010-12-15 10:14:21 中国质量新闻网

    近段时间,“减薄”一词频繁地出现在陶瓷行业中。有业内人士认为,陶瓷行业要做到节能减排,必须对瓷砖实施“减薄”工程。但也有观点认为,薄了会不会导致质量变差?消费者是否认可?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受技术、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市场上主流瓷砖仍然是厚瓷砖,瓷砖瘦身践行低碳之路依然漫长。

    

    厚瓷砖居主流

    记者采访时看到,目前市场上主流瓷砖产品的厚度基本相同,以常见瓷砖规格来看,墙砖规格为300×300(mm)的厚度一般为9mm,300×450(mm)的为10mm,地砖规格为600×600(mm)的厚度一般为10mm,800×800(mm)的为12mm。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瓷砖的厚度都相差无几,一般来讲,规格越小的瓷砖相对会越薄,规格大的也就相对越厚,而表面做了雕刻、浮雕等特殊加工的瓷砖都会较厚。

    在某品牌瓷砖展厅里,记者问到是否瓷砖越厚越结实,销售员表示,只要产品通过了检测,质量就是过关的,质量本身与厚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于目前瓷砖减薄的说法,有消费者表示,瓷砖变薄也就是几毫米的事,对节约空间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而从经验上还是厚的更结实。

    业内人士指出,瓷砖的薄厚,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按照目前的技术工艺,瓷砖已经没有必要这么厚了,但消费者需要一个接受过程。一些陶瓷企业表示,瓷砖是否低碳、生产过程是否节能,消费者并不关心。“消费者是买货真价实的东西,不会考虑生产是否节能,没有人愿意花高价去买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的产品。”

    除了消费观念的影响,价格也是影响瓷砖减薄的重要因素。东鹏陶瓷表示,一种新产品刚上市的时候,由于涉及到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以及产品推广等成本因素,产品价格通常比较高,而消费者短期内又看不到实惠,新产品很难被接受,因此企业并不愿意承担“破冰”任务。以外,瓷砖减薄后很多特殊工艺无法完成,会导致瓷砖花色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推广效果。

    

    消费观念期待转变

    以往,“看厚度”是消费者判断瓷砖优劣的主要方法,消费者普遍认为瓷砖越厚越耐用,越厚质量越好,许多企业也形成了“厚砖更优质”的销售理念。如果瓷砖“减薄”后,企业如何扭转消费者的这一既定印象?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表达了这一担忧。一些企业表示,瓷砖减薄后,必然有消费者认为产品强度和使用寿命会打折扣,导致减薄产品被市场所排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实际上,瓷砖减薄并非简单的将陶瓷砖一剖为二,还有很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马可波罗品牌事业部陈胜表示,如果冲压的力度不够,减薄之后的瓷砖很可能在承重、吸水率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同样的生产线,在生产“减薄”产品的时候未必适用,在行业推广“减薄”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新建产品线或者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的问题。

    “以目前的市场反馈看,陶瓷薄板的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市场并未成熟。”业内人士认为,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调整,如果消费者没准备好,企业不会轻易推出新产品。消费意识的转变需要各方面的引导,只有消费者准备好了,有空间、有市场,企业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发。

    据了解,目前国内能够生产陶瓷薄板的企业并不多,而在薄砖产品推广方面目前做得最早的则是蒙娜丽莎瓷砖——2008年蒙娜丽莎推出减薄产品“PP板”,厚度为3〜6毫米,吸水率在0.5以下,能够节省50%〜60%的生产能源。据蒙娜丽莎方面介绍,这款瓷砖在出口方面非常好,但国内的消费者却是“观望的多”。

    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高,主要跟产品价格有关。据了解,中高端的定位使得很多注重价格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除了蒙娜丽莎之外,国内一些陶瓷企业将对薄板的研发提上日程。东鹏陶瓷表示,正在开发瓷砖“减薄”技术。做“减薄”瓷砖,其实对企业的压力更大。瓷砖“减薄”了,质量却不能“薄”,实际上等同于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在性价比方面要做到更优,才能赢得消费者。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表示,陶瓷产品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瓷砖减薄实施前必须做好相关的推广与宣传工作,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瓷砖减薄不会降低产品的品质。“瓷砖是否结实,跟厚薄没有必然的联系。”专家表示,选购瓷砖关键是看瓷砖的材质、密度和工艺,并不是越厚越好。目前瓷砖减薄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都能保证,但要想真正做到瓷砖减薄,单靠某个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全行业的共同推动。

    

    轻薄化是发展方向

    “瓷砖减薄,可节约资源、节省生产和物流成本、节能减排,但由于市场观念没有改变,陶瓷企业仍对瓷砖减薄持谨慎观望态度。”业内人士介绍,减薄1毫米是减薄,减薄3毫米也是减薄,到底减薄多少合适,消费者对瓷砖减薄的可接受程度是多少,减薄多少才不影响瓷砖的使用功能……这些问题都是目前企业对瓷砖减薄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绿色环保的陶瓷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单纯依靠市场很难推动,必须从修改瓷砖标准入手,由陶瓷协会强制推动瓷砖减薄。”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表示,目前协会正在做瓷砖减薄方面的研究。他指出,瓷砖减薄的依据必须科学严谨,要修改现有的陶瓷产品标准,必须拿到上百个品种、几十家企业的相关数据,经过分析评估,才能在技术层面拿出可行的修改标准。据介绍,2009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家标准《陶瓷板》,为陶瓷行业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标准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陶瓷行业的“洗牌”需要外因介入,推广瓷砖减薄正是这样的推动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陶行业作为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的行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在行业内不断进行的“洗牌”中,企业只有生产低碳、环保、健康产品,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拟修改的陶瓷产品标准,是在现有瓷砖厚度标准的基础上减薄10%,目前该方案已提交相关部门。如果通过,意味着陶瓷行业将推行瓷砖减薄计划,预计未来几年内,轻薄化瓷砖将在市场上涌现。

    专家表示,产品低碳、环保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瓷砖轻薄化是陶瓷行业的大势所趋。

 

    延伸阅读

    按照传统思路,瓷砖主要装饰墙面、地面或厨房、浴室等空间,更多的是基于瓷砖具有耐磨、防水、易清洁的实用性,而其潜在的装饰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铺贴瓷砖时常常会选择同一种颜色,或同一组颜色的瓷砖,完成简单的装饰要求。而现在,瓷砖像服装一样加入了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砖”似乎不在是“砖”了……

    色彩:斑斓的变奏曲

    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品牌的瓷砖,已不再是素面朝天,或只是带有一些简单花纹、图案。

    在设计师的调配下,瓷砖演绎着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净面瓷砖色彩愈发明艳,虽然没有任何花饰,但并不代表没有设计,在色彩上不再拘泥于黑、白,或一些浅淡的蓝色与黄色。明丽的色彩被大胆运用,艳黄、宝石蓝、鲜红、翠绿,多种鲜艳的颜色被巧妙地穿插利用,由鹅黄到浅绿,然后随着绿意加深到万紫千红,从悄无声息到纷芳热闹,色彩过渡自然,表面光泽呈现出优雅的深浅交映,突破了以往毫无变化的呆板,用自然界斑斓的色彩勾勒出个性化空间,也让设计师拥有更多想像与发挥的余地。

    如RAK的玻璃系列,其概念来自玻璃,突破常规设计。高亮玻璃水晶面,纯正、自然的色彩,嵌入细腻的条纹、简洁、明快、现代而富有创意;爱琴海系列如同划过蔚蓝的天空,宛如玻璃水晶的表面质感,清心舒适,结合艳丽的绚酷色彩,使空间更加生气勃勃。

    

    设计:时尚前卫原生态化

    皮革还是瓷砖?如今模仿其他材质是瓷砖设计惯用的手法,从石材、布艺到木纹、金属,几乎以假乱真。记者发现,瓷砖设计开始向时尚前卫、怀旧复古以及自然原生态化发展。许多瓷砖品牌重点开发原生态的产品,比如仿石、仿木纹、仿皮质。

    罗马金秀石为代表的仿金属制品的陶瓷产品,设计源于金属表面铁锈外观特点,将陶瓷与金属融为一体,具有金属的光泽感或和锈蚀感,表现出个性化、时尚感的艺术效果。

    雅士·高夫仿地毯纹理的陶瓷产品,将“钛”这种能使金属产品更加光亮且耐腐蚀极强的金属元素引入瓷砖的设计,将地毯与木材的材质的肌理特性合成抽象的艺术作品——象牙色、金属灰、深海蓝、咖啡色脱俗的时尚本色,加上闪光粒的闪烁的光泽,造就了钛金砖刚柔兼济的视觉意蕴,加上金属线条衬托,更吻合了当代人们追求简约、时尚的装饰潮流。

    

    铺贴:自由组合时装化

    正是基于设计上的创新,瓷砖在铺贴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人们将不同色彩、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瓷砖加以组合,表达出个性的需求。家就要与众不同,就要别出心裁,瓷砖也许是展现个性化家居的又一个元素。

    业内人士介绍,墙面瓷砖的运用不只局限于厨房、浴室、玄关、电视背景墙、酒吧台等,一些需要强化的空间都可以运用色彩丰富的瓷砖来表现。即使是厨房的墙面也可以打破满铺的方式,只在烹饪区和洗涤区小范围铺贴瓷砖,而其他墙面仍沿袭涂料,这对于采用开放式厨房的家庭尤为重要。厨房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而与客厅、餐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当然只点缀一两块花砖或一条装饰线也同样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实际上,人们已经厌倦了大面积铺同一种砖的传统方式,最时尚的方式是将瓷砖与木地板结合处铺出各种造型,既起到区域划分作用,看起来也不再呆板枯燥。同时,运用不同颜色的瓷砖也是个好办法,如果是个拼图高手,多种规格、多种造型的彩砖能提供发挥想像的空间,瓷砖不再只是家中的一个背景,而是装饰中的一个亮点。设计师表示,消费者完全不用区分墙砖、地砖的概念,相同的材质可随心所欲地自由铺贴,打破原有的同一规格铺贴方法,可以自由创造尺寸相搭配,如同时装般自由设计。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