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食品质检中心
在北京东三环的黄金地带,有一个并不太引人注目的院落——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食品质检中心)便隶属于此。作为研究院的技术支撑单位,国家食品质检中心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酒”经沙场技术高
在国家食品质检中心,记者多次感受到这里的“酒意浓”。走进几个不同检测项目的实验室,总是未见其物,先闻其味,像举办小型酒展一样,国内外各种档次和类型的样品都能见到。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前身隶属于轻工业部,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针对茅台等国产名酒进行成分特色研究,不仅积累了大量跟踪数据,掌握着不同酒的特性、变化规律,还培养了一批能够从感官、外包装识别等方面对酒进行真假判别的技术人员。
自成立以来,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开展了白酒等酒类产品特征风味物质的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对酒类的内在质量进行准确定量分析,建立色谱特征指纹数据库,避免了单纯依赖酒样的外观和酒体的感官而引起误判的可能。同时,接受有关执法部门的委托,承担国内知名白酒和进口蒸馏酒的真伪鉴别工作,累计受理8000多批次样品。目前,中心也是国内惟一能做到真假酒鉴别的国家级质检机构。
多年从事酒类产品真伪鉴定的工作,使中心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经验应对这类突发事件。2005年7月,“啤酒甲醛”事件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为平息风波,中心参加啤酒中甲醛的专项抽查工作,承担抽查方案的制定、抽样、样品检验及检验方法的统一、协调工作,在48小时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不仅如此,中心还利用自身优势采用不同形式对企业质量监管起到推进作用。2009年开始实行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企业具备自检能力。但目前酒类行业的发展还不平衡,大中型企业的质量稳定,小型企业产品质量则良莠不齐,自检的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存在着硬件和人员水平的差别。对此,中心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全国酒类品质监控网,以了解酒类品质监控技术的总体状况,促进酒类生产企业检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酒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每年中心会向企业发放标准样品,企业通过与标样进行比对,可根据比对结果找到自身差距。中心收集企业从检测方法、设备、操作规范上的统计,进行更好的指导和管理。
实时在线监控忙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主任宋全厚告诉记者,从监管层面或与国际接轨角度看,食品行业的管理不仅仅是检验。对生产终端而言,检验只是一种手段。事实上,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应延续到原料和加工过程,即从整个产品链条进行监管。
由于食品检测是破坏性的,也就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检验。抽检具有一定风险,在食品加工中人为手工环节较多,尤其是传统食品,其质量系数一定有所波动。基于这些因素,中心提出强调生产过程规范的实时在线监控技术,使影响每一个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达到有效控制。近两三年内,中心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实时监控技术,也就是如何有效实现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效果的技术。
这些快速检验技术的过程要求对一些关键生产环节的定量在线监控,达到预防目的,使产品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保证质量。目前中心已跟一些大型企业试运行这种控制手段,并将继续在企业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