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零距离”接触古老唱腔与文明

2014-11-15 09:18:27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记者/周豫)正字戏《刘文龙》11月12日、13日亮相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广州蓓蕾剧院,这是该剧在羊城首次亮相,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特色鲜明的服饰设计、大气的舞美和灯光效果多次赢得现场观众、嘉宾和戏曲研究者的大声叫好,掌声雷动。14日,另一部稀有剧种西秦戏《凤鸣岐山》也登台上演,白字戏《龙宫奇缘》、花朝戏《母与子》则分别在18日、21日开演。这些稀有剧种原本多在粤东地区演出,这次来到广州,不仅为广东省艺术节舞台增添了更多古朴、传统元素,更让广大观众“零距离”一睹我省稀有剧种的独特风采。

  “动态保护”珍稀剧种

  “这出戏保持了戏曲传统艺术的精华,音乐伴奏也很有特色。”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在观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正字戏《刘文龙》集中呈现了跑布马、南派武打、舞七丈旗等传统“绝活”,“以前习惯了看粤剧、潮剧,正字戏也曾在中央电视台上了解了一下,想不到现在能够来到现场亲眼目睹这珍稀古老剧种的风采神韵。不错,不错!”演出中,观众陈大爷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刘文龙》是根据宋元南戏名剧的古剧本重新整编创作,可谓“500年前古剧本和800年古老剧种的亲密接触”;14日登台的西秦戏《凤鸣岐山》采用的则是另一种做法——移植新编秦腔古代剧同名剧目,充分发挥西秦戏擅演历史剧和袍甲戏的优势,再加上粤东“第一老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吕维与小生陈嘉明、黄义展等后起之秀的薪火相传;即将于18日上演的白字戏《龙宫奇缘》则是由音乐家马思聪的四幕芭蕾舞剧《晚霞》改编而来。三部新编剧目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白字戏是马思聪所喜爱和用作创作元素的地方戏曲剧种,唱腔委婉细腻、甜软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而《龙宫奇缘》不仅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善于表现民间传奇故事、抒发人物感情的特长,更注入了岭南文化的地方特色。“我们试图以动态性保护的方法,将白字戏的传统艺术同马思聪的舞蹈音乐相融合,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一次大胆的探索。”该戏导演、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余锦程对记者说。

  “接班”需更多创作人才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有60名演员,以年轻演员为主,但很多退休后的老一辈艺术家依然被返聘回团作为顾问和指导,“但他们不做主角,主要任务是帮带年轻人”。相比之下,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成员更加年轻,剧中男女主演、作曲、司鼓等重要角色全部由新秀担纲,老演员们都甘当绿叶,“伊娜公主”的扮演者、花旦钟晓琳才刚满20岁,“团里还有一批十几岁的小学员,我们先去省里和揭阳的专业学校打好戏曲基础,在老前辈们的精心培养下,再加上自己勤学苦练,正努力成长为中坚力量。”《刘文龙》中“萧淑贞”的扮演者林晓青说。

  “我们第一次走进省艺术节,就是带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重任来的。作为一个已经工作了50多年的文艺工作者,看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传承和发展稀有剧种而努力,我们备受鼓舞。”正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彭美英说,“珍稀剧种,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更多人关注。”

  同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余锦程对于年轻人的期望更高,“白字戏需要拿出自己的平台创作出自己的特色,这就对创作人才的要求更高,而这也是目前当下白字戏发展最为欠缺的。”据悉,目前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一方面已经积累了如《金叶菊》《白罗衣》等传统经典剧目;另一方面,更希望有大量根据本土故事、当代名人等为原型改编的新创剧目出现,“在这方面,年轻人可能就很难达到标准。”因此,他希望未来,省里能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对稀有剧种的年轻创作人才进行定向培养。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