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诺奖得主莫言的“沙漠”情结:从感性到理性

2013-08-04 10:45:0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3日电 题:综述:诺奖得主莫言的“沙漠”情结:从感性到理性

    作者:李爱平

   从8月1日至今,参加2013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中国诺奖得主莫言,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真正面对媒体的时间并不多。但因其身份特殊,围绕他的话题均被解读为莫言具有“沙漠情结”。

    莫言说,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沙漠,以前只是在电影、纪录片中看到,觉得沙漠壮美。

   面对媒体,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库布其沙漠的感受:“没有风,静悄悄的沙漠很优美。”

   沙漠的壮美、优美对于作家莫言来说,无疑有着很大的触动。然而,随着他真正进入2013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时,才发现人类治理沙漠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他说,现在对沙漠的感受是最怕“沙漠发脾气。”因为他知道内蒙古的沙尘离北京很近,他生活在北京,深知沙尘暴天气对民众带来的痛苦。

   或许因为沙漠难以治理,且有着无穷危害。他在面对媒体时不由的想起故乡高密。“尽管故乡山东没有沙漠,但是有盐碱地,这个盐碱地治理难度比沙漠小一点,但是也是很不容易的。”

   莫言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作家,谈及内蒙古的沙漠和故乡的盐碱地,他变得理性。他逐渐上升到中国老百姓对土地的情感说,无论我们的土地多么贫瘠,我们都要热爱它,我们要想着改变它,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

   对于努力与改变的方法,莫言似乎胸有成竹。当他得知中国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在库布其沙漠里运用科技种树成功治理沙漠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在沙漠里用科技种树确实是一笔宝贵财富,这会让多少沙漠变成绿洲。他认为,人类治理沙漠也是一种科技的治理,科技的含量越高,治理的就越好。

   “说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人类确实需要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库布其沙漠的这种治理荒漠的经验,没准还要派上用场。”莫言以其特有的莫氏幽默再一次征服了大家。不过,这一次他不是瑞典诺奖现场,而是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完)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