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职业教育专业应该摒弃“小而全”

2013-04-09 10:36:29 中国文化报

    高德峰

   对于职业教育包括艺术职业教育来说,近来有两大喜讯:其一,为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给予强力支持,使得全国950所公办高职院校的1753个专业分享到政策的“阳光雨露”。二是中央财政又计划拨出专款扶持“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建设。这两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将会发挥春风化雨般的促进作用。

   办学,实质就是办专业。专业既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既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学校存在的标识,更是学生就业的桥梁。如果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那么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定所学的专业,实质就等于选择一生的职业。以笔者之见,高考填报志愿时,你可以不去一流的学校,但你必须要选择一流的专业。因为专业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将来的就业和职业,从这点来说,专业优势实质就是择业和就业的优势。为此,作为一所艺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不仅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的存在价值之所在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应该关注的重点,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搞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根据10多年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笔者以为,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必须改变追求“小而全”的不良倾向。学校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和水平,要办得精美、精致、精良;如果专业设置得过多、过烂、过乱,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必须改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确保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实现平衡;三是必须要改变重“硬件武装”轻“内涵建设”的痼疾,将提高办学与教学质量放在中心地位;四是必须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要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稳定性”专业与“灵活性”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表演类专业与非表演类专业的关系。五是在专业规划上不能流于形式,要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要明晰专业定位,强化职教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建设,需从三个方面切入:要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所谓优势,按照字义的理解,“优”即是美好,“势”为情势。所谓优势专业,也就是自身院校“好于”或“强于”别校的同类专业,是别校同类专业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是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优势专业,应“优”在办学历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培养质量、生源数量、学生就业等方面。在通常情况下,一所院校的优势专业,主要表现在传统专业上。因为优势专业往往都要经过长期的办学积累和历史积淀,从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优势,甚至已经凝练为学校的专业品牌,比如我们有些院校的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专业。近年来,在专业建设中,一些院校为了盲目追求新兴专业,甚至不惜抛弃传统的优势专业,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要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所谓特色专业,通常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比较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它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专业”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具有艺术的传承性;具有教学的创新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示范性;要具有生命力、影响力和知名度。

   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应具有鲜明特征:1.专业发展稳定、前景广阔并具有生命力的长线专业;同时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已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成果。2.重点专业应当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3.重点专业教学管理规范严明,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4.重点专业要有良好的办学声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5.重点专业应当具有良好的办学资源,有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有充足的生源,有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就业率高,办学有活力。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业建设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要重视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同时,要强化专业建设的创新,使之充分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其要积极探索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