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视频中心>>企业巡礼>>

从车间一线走出来的首批“劲牌工匠”

2016-08-17 17:08:47 大楚网

从车间一线走出来的首批“劲牌工匠”

读两个最朴实的故事,看工匠之光熠熠闪烁

2016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多少年来,劲牌人以“树正气、有担当、可持续”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扬工匠精神,专注于个人岗位工作,踏踏实实,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同时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真学实才、独具匠心的“工匠”。

2016年,劲牌公司首次表彰两名“劲牌工匠”,鼓励每个劲牌人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落实到具体岗位工作中。

未来,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才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匠气”。

从车间一线走出来的首批“劲牌工匠”

陈学政:调酒21年,“调”成首批“劲牌工匠”

“21年和两年甚至和两天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肯钻研,每一天都是崭新,不觉得乏味,在工作中找问题、解决问题,专注一块曲、一瓶酒,崇本守道,每个岗位都可以成为能工巧匠和岗位专家。”

这是6月份公司早会上,主持人对陈学政的概括介绍。7月15日,公司年度表彰大会上,陈学政成为首批“劲牌工匠”。

陈学政,1973年生,20岁到劲牌公司,一个白酒调配岗位就干了21年。

正如他所说的: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调配白酒21年,菜鸟成长为技术专家

7月22日上午,晴,高温超38℃。

陈学政一身工作服,脚穿筒靴,在车间忙碌着。

“政哥今天替人顶班,一个人有点忙。”同事管他叫“政哥”,说是他确实比车间多数人年纪要长,更重要的是在调配技术方面无人能及,是当之无愧的“大哥”。

工作间隙,陈学政顶着一脑门子汗水,回忆起了当初进厂的情形。

1993年7月,从大冶成人中专毕业的陈学政被分配到了建材系统,经过一番波折,同年8月,他迈进了劲牌公司的大门(当时的皇宫酒厂),成为公司的一员。

当时为什么想来皇宫酒厂?陈学政说,当时算是慕名而来吧,觉得酒厂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较好的经济效益。刚进公司时,陈学政被安排在白酒四车间做白酒酿造。

1994年8月,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工程师室,开始接触白酒调配工作,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到现在已经长达21年之久(中间调离该岗位1年),也从一个菜鸟成长为一名白酒调配专家。

公司白酒产品从原来的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品种,从大团圆系列到毛铺老酒系列、再到苦荞酒系列,从所有大曲产品系列,到小批量定制产品和中试新产品以及工艺验证试验产品等,无一不是经他的手进行调配而走向市场。

可以说,陈学政见证了公司白酒的发展。

这期间,他也荣获改善之星、品评技能第一名、精益生产技能竞赛第一名、“身边的榜样”称号、省级白酒评委、2016年劲牌工匠。

一天品酒40杯,操作工成了省级评委

想要成为调配好手,用陈学政的话来讲,那就是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一瓶酒进行调配,要经过原酒计量、降度、醇溶、调香、加炭、循环、粗滤、精滤等十多道工序。公司近几年定制产品较多,因为批量小,对计量要求特别高,如果不严谨,任何一个原酒或调味酒的量比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品风格。

“有一道工序错了,这批酒就全部废了。”陈学政说,干这个工作,人一定要特别细心,还要对工艺、对设备、对现场都要精通。陈学政曾四次发现经过三级把关和复核后工艺指令单的错漏,及时避免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说到调配就不得不提到品评,这无疑是调配岗位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为了保证每批次调配产品的合格,除了用各类仪器进行数据分析外,感官品评也是调配成败与否的重要判定依据。

当时还是门外汉的陈学政有了要学习品评技能的念头。没过多久,这个念头就被付诸实践,他开始跟着当时的技术员王衍学习品评技能。

只有中专学历,刚工作不到两年,陈学政想要快速掌握品评技能,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但他没有气馁,从毕业时的滴酒不沾到一天品评40杯白酒,仔细揣摩不同酒体的风味、色泽、特色,同时抓紧时间学习品评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经常请教。

坚持近一年时间,他能品一品就能够较快区分不同酒体的香型、度数、产品名称等。

虽然身为操作工,陈学政却时常以技术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只有掌握了品评技能,才能更专业的调酒。他经常抽空将公司的原酒和在线产品进行品评,同时对辅料以及各种香料进行闻香训练。

经过日复一日的不断学习和坚持,2014年12月,他通过湖北省白酒评委选拔考试,成为了劲牌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省级白酒评委的操作工。

带出徒弟40个,坚守调配岗位攻难关

“白酒调配技术永远也学不完。”陈学政习惯性的做出品酒抿嘴的动作。

白酒调配属于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易出错,且工作时间不固定,对人员要求也较高。在每年车间轮岗中,几乎没有人愿意选择,但陈学政每次都毫不犹豫的坚持选择调配岗位。

他说,自己喜欢这个岗位,喜欢专研调配技术。看着每一批调配过后合格的酒体走向市场,心中充满着成就感。

22年间,车间的岗位陈学政几乎全部做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能手。

精益生产是公司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而陈学政正是车间精益生产工作的“领头羊”,他积极带领员工开展课题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带出的徒弟也有40多个。

前期,厂内活性炭酒尾的回收一直是一个大难题,传统的做法就是将成袋的活性炭进行沥干,回收沥出的酒体。但是这种方法不仅回收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

一次在与前来学习人员的沟通中,陈学政突然得到启发,何不利用酒精易溶于水这个原理将活性炭中的酒体“引导”出来呢?

车间迅速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以他为组长主导负责开展提高活性炭酒尾回收利用的课题攻关项目获得了成功,为公司节约近20万元,该课题获得2013-2014经营年度公司焦点课题三等奖。

2014年他主导开展的提升车间3#罐区基酒调配产能的课题攻关,将原有的生产能力57KL/小时提升到了现在的75KL/小时,大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焦点课题二等奖。

同年,他参与的《劲牌酒厂提高毛铺苦荞酒调配效率》焦点课题获得2014-2015经营年度公司焦点课题三等奖。

“劲牌工匠”刘诗孝:酿酒从不做“差不多先生”

凌晨两点,一辆摩托车停靠在毛铺酒厂。灯光下,地面上斜映出一个长长的人影儿。

骑车人是刘诗孝,他提前两个小时来,与晚班人员交接,检查发酵池温度,等班组成员一到齐,就准备开工。

这个场景从自行车变摩托车,在毛铺酒厂已经重复了十多年。

刘诗孝,2004年进入毛铺酒厂当学徒,2008年当班长,一直从事基酒生产工作,现为毛铺酒厂二分厂白酒车间2-58班班长。

2016年7月15日,他被评为首批“劲牌工匠”。将一个基层酿酒人的专注和坚持,与这个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紧紧地定位在了一起。

磨豆腐的小伙来煮酒了

2001年4月,历时一年、投资4000万的劲牌原酒生态园一期建成投产,年产小曲原酒5500吨,同时给当地劳动力带来了难得的就业机会。

这一年,28岁多的刘诗孝还在外地打工,偶尔回回毛铺老家。过了一年,因为家庭要照顾,他回来帮亲戚开豆腐作坊,磨了两年豆腐卖。

2004年,劲牌原酒生态园规模扩大,用工需求增加。当年10月,刘诗孝进入毛铺酒厂,从一个磨豆腐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名酿酒学徒。

今年8月5日下午,乘参加公司职代会的间隙,记者见到了刘诗孝。身穿工作服的他显得黝黑瘦小,始终交握着双手,手指头上劳作的磨痕非常明显。

从他不多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做得多说得少的人。

“表彰大会上,我第一次上台发言,厂长在下面担心死了,怕我出丑。”刘诗孝已经记不起当天到底怎么讲完的,但回到座位时,“一旁的董事长表扬我讲得好”。

刘诗孝的演讲确实不华丽,毕竟只有初中文凭,但他讲的都是自己做过的事情,实在得让人听得很舒服。

到酒厂上班第一天,看到班长洒曲粉,感觉打大豆腐洒石膏一样,顿时觉得煮酒既神奇又熟悉。以后每天,他都提前到,看班长怎么分粮、蒸粮,不懂的地方就问。下班了,他就跑到其他班再看再问,好多班长都把拿手经验告诉他。

一天,他模仿班长洒曲粉,被表扬比班长还洒得匀一些。不到两年,刘诗孝就成了副班长,轮班时要独挑大梁,因为问得多,总结起来一操作,出酒率比好多老班长还高。

2008年,刘诗孝超越的众多指导过自己的老师,成了班长。自此,上班早到两小时,下班迟走一个小时,成了他铁打不动的作息时间。

“每次投1500公斤交料,管理得好,能多出100多公斤酒。”刘诗孝说,多出酒的关键是要细心,检查要勤快,一点都不能马虎。

所以,早班时总能看到他凌晨两点就上班,晚班时又推迟至少一个小时才下班回家。

从来不做“差不多先生”

“做酒不像做磨具,能一样一样套下来,很多关键时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和细心。“刘诗孝说,他把大把的时间都投入到认真和坚持里面去了。

车间工艺记录作为数据收集以及发现问题、改进工艺的重要依据,是必不可少和需要尤其重视的工作。

这项工作较为繁琐且费时,如果班长将工艺记录当成累赘,不够重视,或记录不规范,将导致后期班组酒率酒质出现异常的时候,查不出是什么原因,而此类的错还会接着犯。

刘诗孝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工艺记录方面,天天坚持如实、规范地记录,并根据自己的工艺记录及时进行工艺调整。

对自己的事认真,对别人的事一样如此。箱场的管理是酿酒工序很关键的一步,对待车间箱场的管理问题,一些班长到厂上班时都是第一时间跑去蒸粮,等到快开箱的时候才去看下箱场。

但刘诗孝从来不做“差不多先生”,他每次提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自己的箱场,有问题先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来箱正常,之后再去做其他的事。

“就像医院抢救一个病人,早点抢救还可以救得回来,至少也可以减少一点损失,拖晚了就来不及了。”在冬季生产期间,刘诗孝甚至在自己调休的时间主动到厂观察自己班组箱场情况。

刚当班长时,班组的酒率并不理想,车间管理人员找他进行了谈话,对他的技术和心态进行了纠正,刘诗孝放弃休息,向各位管理人员请教工艺上的盲点,带领班组将每一个工艺环节管控好,最终带领班组走出了误区,当月,班组酒率名列前茅。

正是凭借着他的那份勤劳、坚持,刘诗孝班组持续获得较好的出酒率。

好学练就过硬酿酒本领

2011年,枫林酒厂机械化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毛铺酒厂组织车间部分班长去枫林酒厂交流学习。

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眼前眼花缭乱的机械设备充满好奇的时候,刘诗孝拿起笔和本子,向现场操作的工人请教学习。

参观结束后,刘诗孝陷入了沉思:为何他们的酒率酒质要好一些,我能借鉴他们的东西吗?

2014年,毛铺酒厂参照枫林酒厂机械化生产的经验,在车间逐步落实改造,特别针对传统箱场电热膜保温模式来箱效果不佳以及用草垫盖箱场时成本高、卫生差等问题,计划对箱场进行升级改造。

按照要求,毛铺酒厂在全厂推广前,先在试验车间进行了试生产,将传统箱场改造为水循环箱场,即用溜酒产生的热水对箱场进行循环加热,用每日生产时产生的热糟代替采购的草垫进行箱场保温。

刘诗孝得知所有车间以后将会全面推广这些技术,并知晓有班组正在实验生产后,他每天提前上班,去那些实验的班组学习观察,协助这些班组操作,请教一些技术窍门。

终于,在新箱场以及盖糟技术在全厂推广的初期,其他班组还在为盖糟容易发霉、箱场来箱波动大、温度控制多样性等问题而发愁的时候,刘诗孝却受邀作为酒率酒质优秀班组的代表,为这些酒率酒质低迷班组传授经验。

多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刘诗孝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酿酒本领,每年个人考评都在前五名,其中有4个第一名,还先后获得公司“劲牌工匠”、“先进个人”,毛铺酒厂“固态先锋”、“操作能手”荣誉称号,带领自己的班组获得“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谈到这些荣誉,刘诗孝淡淡一笑:“能有个这么好又离家近的工作,付出再多也值得!”

“工匠”之光,熠熠闪烁

在一切企业成功的要素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多少年来,劲牌人以“树正气、有担当、可持续”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扬工匠精神,专注于个人岗位工作,踏踏实实,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同时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真学实才、独具匠心的“工匠”。

陈学政、刘诗孝,是从车间一线走出来的首批获得“劲牌工匠”称号的员工,这正是公司所提“发扬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体现,不论你在什么岗位,只要将工作做得“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那么你就是“劲牌工匠”。

经过了60多年的创业,目前,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在了劲牌每一个创业的角落,不仅为社会培育出14860名精益求精的“工匠”,也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刘胜华:经过540多个日夜调出“参茸劲酒”

刘胜华,1991年毕业于湖北省制药工业学校药物制剂专业。他到劲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导开发出区别于“中国劲酒”品牌的高端产品——第二代强功能劲酒,即后来闻名遐迩的“参茸劲酒”。爱动脑筋的刘胜华,想设计出一个区别于一般酒类,有高雅大方的特征,让人一看、一闻、一尝就心仪的保健酒,经过54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调制、实验,做了上百个样品后,刘胜华终于调制出了自己梦想中的酒体——最终调香定型的“参茸劲酒”装在一个珍藏的八角瓶中,琥珀色晶莹剔透的酒液,闪耀着梦幻而耀眼的光泽。

杨强:每天品酒六七轮,整个舌头都麻了

杨强,1996年进入劲牌,从此每日与酒相视。2000年,劲牌考虑到企业发展需要,决定推荐杨强等人参加省级白酒评委评定考试。当时的考试内容书面只占25%,实践占75%,一句话:功夫在平时。品酒需要高度的敏感,现场环境、器具、空气湿度、噪音等都有可能影响评判的客观性。在集中培训那段时间,杨强着重攻克香型鉴别、质量差和重复再现等技术难关,由于神经高度集中,不断受味觉和视觉等刺激,一天六七轮训练下来,他的整个舌头都麻了,吃饭没有一点感觉。为了掌握这些品酒基本规则,他在平时有意识训练自己的反应。闻酒、看酒、尝酒,随着品酒技术的加深,渐渐地,酒变得鲜活了,每一杯酒在他面前,都是丰富的、立体的,充满了生命力。一分付出一分收获。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劲牌白酒技术部部长杨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而在此荣誉背后,他还有这一些更为响亮的头衔:中国白酒工艺大师、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级白酒评委。

童国强:闻香识酒,用鼻子来打假

童国强,国家一级品酒师、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级白酒评委,1999年从湖北工学院毕业后来到劲牌工作。先扎根在一线车间,经过3年的车间实践锤炼后,2002年9月,他被任命为调配车间主任。那年,调配车间计划实施调配系统自动化控制改造,当时行业内实现调配系统自动化的酒类企业还不多,可借鉴的成熟经验更是少之又少。童国强和原技术总监邓其景、白酒技术部经理杨强一起,与系统控制公司多次讨论修改,通过近一年的沟通、协调、磨合、尝试、探讨、失败、再修正的数次循环,终于在公司内建立起第一个实现调配生产自动控制的调配车间,这也为公司后续保健酒调配的自动控制积累了许多有用经验。该项目当年还荣获了黄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6月,童国强调入劲牌技术中心,开始品酒工作,他精益求精,对各种白酒的香型、生产工艺、口感特征、酒体风格等不断地摸索和学习,经常泡在汇集全国百余种名酒的实验室,仔细分辨每种酒的色泽、香味,并随时记在纸上,经过一番刻苦努力,他练就了“过鼻不忘的硬功”,各种香型的多个国家名酒,他只需闻一下,就知道酒的优劣、种类,它是何种香型,使用了什么曲种和生产工艺,甚至能做到“闻香识酒”,“用鼻子打假”。

郑志强:辨别不同的酒花知晓酒的度数

郑志强,2001年进入劲牌第一个原酒生态园基地;2011年,获评“建工湖北十佳农民工称号”。在一分厂的3年时间里,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老班长技术的传承,郑志强的酿酒技术日臻成熟,但他从不满足,总是力求精益求精。为了练好“看酒度”,在每次馏酒过程中,他就趴在冷却器边反复辨别不同酒度的酒花及变化特点;为了在不同季节都能掌控入箱粮的来箱老嫩情况,他卷起铺盖、拿起纸笔和测量工具,整整一年都睡在箱场旁。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凭借着实践磨练和刻苦钻研,他熟练掌握了酿酒生产各道工序的操作技能,成了毛铺酒厂酿酒的技术能手。

……

记住,还有你——每个劲牌人!

(责任编辑:李素)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