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离别故土”走出贫困 黔中大地演绎华丽“变”“迁”

2016-11-25 10:38:10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林童)离别故土通常总会给人几分难舍的忧伤,然而在贵州贫瘠的大山的深处,“离别故土”却成为了当地贫困群众提升幸福、走向小康生活的出发点。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故土,告别旧房,走出大山,从田间地里走向厂房、商铺,从靠山吃山到就业增收致富。在贵州决战贫困的今天,世代身处大山饱受贫困的人们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抱着不怕苦,不怕重来的决心,迈着坚定步伐走出贫困。

为搬迁群众建造的安置点新房

11月23日,多彩贵州网记者跟随2016年贵州省第三次项目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督查会第四观摩组前往安顺关岭、紫云、西秀区、经开区等地的观摩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见证正在安顺各地上演的一个个贫困农户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

2016年以来,安顺市以“抓关键、聚合力”为思路,结合实际,统筹用好宝贵的扶贫资金资源,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群众能“搬出来、就好业、生活好、发展好”。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安顺市明确搬迁21880户859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72户78405人。在2016年3月初,全市各地第一批工程38个安置点5533套住房就已全部开工,计划在12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安顺贫困山区追逐小康的“期盼之声”

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世代靠山吃山的贫困群众而言,无论怎样贫瘠,那里都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房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那里始终被贫困一词所“包围”,交通不便,缺水少粮,生活条件设施简陋,经济收入很低。他们在煎熬,却也在期盼,渴望着过上更好的生活,想像“城里人”一样。

想离开,可是却惧怕改变,去哪里?做什么?这些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哚贝村村民李大昌,他说:“一直以来村里的交通都很不便,饮水只能靠挑水来用。如果能有一个更好的地方能让自己生活、发展,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多好呢。”

搬出大山 让贫困群众无忧无虑踏上致富路

李大昌的期盼与担忧,不仅是贫困山区群众的心声,更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让群众搬出大山不难,难得是搬出大山之后如何能有效持续的走向更好。扶贫不能只是简单一味的“输血”,更要能“造血”,否则扶贫始终没法成为脱贫。只有真正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脱贫之路,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就业。

在厂房中忙碌的搬迁群众

为解决贫困群众搬出来后的发展问题,安顺市采取了就业培训和产业带动双轮驱动,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增强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难题。在就业方面,安顺市实施“园区就业工程”,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园区就业相结合,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地进入产业园区就业;采取针对性技能培训一批、组织外出务工经商解决一批、组织就近就地务工经商解决一批、招商引资办企业解决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规模化发展迁出地的高效农特产业解决一批“六个一批工程”,帮助搬迁贫困户实现“一户一就业”、“一户一产业”,确保搬迁贫困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通过扶贫项目为企业提供产品推广、品牌宣传,企业为搬迁项目提供资金、土地以及就业岗位等,实现“双赢”合作,形成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强大合力。在产业发展上,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引领作用,引导移民安置点发展特色种养业,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离别故土”后的华丽蜕变

就业有了保障,增收多了渠道。易地搬迁之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帮扶之下,曾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群众开启了他们全新生活。

产业支撑,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在蔬菜大棚,在茶园,在电子配件加工生产线上,到处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告别了破旧简陋的房屋,在宽敞的小楼里,有人开起了商铺,有人办起了农家乐。当初贫困群众心中的担忧与迷茫,在现在的“忙碌”之中被渐渐抹去。如今,“离别故土”的很多人已开始打起了自己的致富“算盘”。

园区内为搬迁群众设立的商铺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浪潮中,贫困山区的群众“乘风破浪”,离开了曾经世代生活的贫瘠之地。靠向了旅游环线、靠向了产业发展带、靠向了新型园区、靠向了县城集镇,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从生活环境的改善到思想行动的转变,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目标,梦想距离现实还会有多远!在贵州后发赶超,弯道取直的今天,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伟大历史使命正在加速快步走向胜利。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