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2毫米是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跟庞大的机器设备比起来,它简直微乎其微。然而,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一位名叫冯普俊的电力员工却能在2毫米的薄壁上焊补设备缝隙,并能精准控制焊枪火焰,经常一次性吻合,不仅分毫不差而且没有焊渣(俗称“毛刺”);对于别人认为修不好的设备,他也常常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
匠之术:“千”锤百“练”带电焊接分毫不差
电焊是变电检修工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易学难精,可提起冯普俊的焊接技术,许多老师傅都竖起大拇指说个“服”字。从业25年来,经过刻苦钻研,他练就了一手“绝活儿”。
“机器设备经过长年累月运行,日晒雨淋热胀冷缩,容易出现裂缝。在变压器和散热器的连接处,一些缝隙细得像头发丝,肉眼难以发现。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上万户乃至一个城镇的供电。”为此,冯普俊从不敢马虎。
由于壁薄孔小,焊接不易一次成功,一般的检修师傅都只能在停电的情况下进行焊接操作,虽然稳妥,却也增加了停电时间,而冯普俊却能在带电的情况下精准焊接。“带电焊接很考验基本功,焊丝口径、焊接位置要拿捏准,手要够稳,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把孔烧大。”他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带电运行状态下的主变是随着内部铁芯漏磁时刻振动的,这需要检修人员更精准的判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尽量不停电、不给客户用电造成影响,他铆着劲儿钻研带电焊接技术。为了模仿带电状态下设备的振动频率,冯普俊模拟故障现场,他找来同事配合,按照相似的频率敲击设备,反复练习。“有时一天能用掉四五包焊丝,焊得多了,常常会感到眼花,一晚上睡不着”,算起来,他至少练过1000多次,深感“这活儿不能靠凭空想象,需要经过无数次操作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才能有所提高”。
基于实操经验,冯普俊总结提出“变压器散热管不停电补焊工艺”,获得广东江门台山市科技奖,此后,一些制造变压器或散热片的厂家纷纷沿用他的经验用于设备生产,该技术很快在整个江门乃至省内几个地区推广。
经过长年的经验积累,他几乎能仅凭声音就判断出电焊操作是否成功。“正常状态下的电焊,声音基本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频率,要是操作失误导致穿孔,会听到电弧击穿薄片的声音,不用看也知道发生问题了。”冯普俊打趣地说,“这活儿也是能‘耳熟能详’的。”
匠之心:设备“神医”“绝症”也能治得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冯普俊说,他对机器、设备也有种与生俱来的热爱。设备“生了病”,他比谁都急,有时出现别人治不好的“绝症”,他也从不轻易放弃。
他从不觉得检修是“体力活儿”,而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每一个零部件都有自己的属性、功能,用冯普俊的话来说,就是每个零部件都有自己的性格,要熟悉每一个零部件的结构、原理,检修人员好比医生,要分析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状况,关注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
“只能做无载开关,用固定档位。”一次,厂家给110千伏海宴站有载调压开关判了“死刑”,称里面的转动弹簧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弹性形变。冯普俊却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如果真的那样,断电怎么会均匀而且规律呢?他觉得厂家的结论下得太早,经过反复拆装,他终于发现了故障所在,原来是螺丝太长提前短接了,他马上换了短几厘米的螺丝再做实验,终于正常了!这个故障源自大家平时工作中的疏忽,解决了它,就大大提高了台山西南地区的供电质量。
在设备缺陷面前,想要“对症下药”,除了对零部件的熟悉,还需结合实际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一次,220千伏水台线的一个开关经厂家大修后,出现了分、合闸速度不合格的缺陷,厂家坚称“我们打包票这些设备都像新的一样”,冯普俊把试验数据摆到厂家面前,并严肃地表示,“这种缺陷很危险,分、合闸速度太快会引起系统震荡,速度太慢灭弧能力不足可能引起爆炸”。在事实面前,厂家无从抵赖,开关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得以被重视和消除。
他对设备的“不足之处”全都了如指掌,“吃亏多了也就学会了创新。”多年来,冯普俊累计改良过60多种设备,发明了20多种检修工具,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经济效益已超过一千万。
匠之道:授业解惑悉心传承“绝活儿”
2006年,冯普俊开始带徒弟,他的那股钻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们。
小余从四年前开始跟随冯普俊学习检修,在他看来,师傅要求很高,但非常随和,经常手把手教授新员工,从不“摆架子”。在某次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中,因为没有设备图纸,小余找不到测试接线端子,无从下手,正急得一头汗,没想到师傅二话不说,当即现场演示如何通过追线方法找到正确的端子,小余在旁边看着,茅塞顿开。冯普俊说,“我希望他们和我一样,热爱上检修这份工作,因为热爱而变得优秀。”
2013年,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成立冯普俊劳模工作室,他开始组织和带领工作室成员从事技术创新项目、攻关技术难题,还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室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十余项科技项目分别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南方电网和广东电网职工技术创新等奖项。
多年的辛勤耕耘,冯普俊自己也获得了满满的荣誉:2010年5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7月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然而,45岁的他一直保持着非常淡然的心态。虽然已身兼管理职责,他仍然信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至今,他仍然保持着跟设备“腻”在一起的习惯,也一直感染着后来者。(沈甸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