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综合>>要闻二>>

宁波、江苏检验检疫局推行进口铁矿联合检验

2010-04-06 07:55:28 中国质量新闻网

大融合实现大提升

———宁波、江苏检验检疫局推行进口铁矿联合检验

徐焱钵

   今年3月的一天,海阔天空,沙鸥低掠,北仑港船来船往,一片繁忙景象。装运着秘鲁矿的外轮在拖轮的带引下,缓缓停靠在北仑港矿石码头。该轮计划经北仑港减载后抵运至太仓港,这将是该港正式投入运行后经由北仑港减载进入的第一艘铁矿船。北仑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人员早早等候在矿石码头,只等卫生检疫一结束就登轮进行鉴定。

   2009年,一份标志着苏甬两地分港卸货联合检验模式进入规范化操作的《宁波检验检疫局-江苏检验检疫局进口大宗散货分港卸货检验鉴定合作备忘录》在宁波检验检疫局会议大厅内正式签订,这也标志着联合检验模式将扩大至宁波与江苏张家港、南通、江阴和太仓等范围。

   其实分港卸货联合检验模式的雏形起源于2007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长三角港口国际货运产业群的形成,近年来苏甬两地港口之间进口铁矿等大宗散货分港卸货的运输量直线上升,宁波沿海港口已经成为江苏各沿江港口的分港卸货首选地。由于货物种类繁多、积载情况复杂,大宗散装货物在分卸转运中发生短少、残损以及分卸差异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大船小批量卸货使水尺计重精度难以保证,而中转减载的货物,常常需要在第二港进行合并出证,出证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星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为此,在遵循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进口大宗货物分港卸货鉴定工作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北仑局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征求有关口岸检验检疫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将铁矿中转减载检验鉴定工作中两地检验检疫部门各自检验鉴定的情况改为联合检验鉴定的新思路,并率先于2007年2月在北仑港与张家港之间实施。在该模式下,北仑局采用张家港局的前尺数据计算分卸重量,张家港检验检疫局采用北仑局的前尺数据计算总重量,同时以两港的总量作为一个交货批制定取样方案,按统一的方法进行制样。两局分别实时检测水分和粒度项目,样品的检测由两局按季度分别承担,并对物理性能和化学指标按分卸比例加权平均计算。同时,建立专人联络制度,加强日常联系沟通。不久后,该联合检验模式中的联合鉴定扩展至北仑港与南通港。2009年4月22日,宁波与江阴两地检验检疫部门建立进口铁矿两港分卸合作模式。这是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两港分卸联合检验新模式以来的第三个合作对象,双方达成协议,实施两港分卸后,两地分段负责、联合检验鉴定。

   随着《宁波检验检疫局-江苏检验检疫局进口大宗散货分港卸货检验鉴定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全新的联合检验模式正式在宁波局与江苏局的4个点之间展开。该模式是在原有泛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基础上,宁波与江苏进一步密切合作,旨在深化宁波、江苏两地检验检疫部门“海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主要围绕两地检验检疫部门进口大宗散货分港卸货合作这一中心,着手建立两地检验鉴定信息互通、重大问题协调、技术交流和社会检验鉴定机构联合监管四项机制,共同营造“互惠、互补、共赢”的合作局面,实现分港卸货检验鉴定工作“工作协调有序、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协同严密把关”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检验检疫在维护国家利益、推进大通关建设,促进区域联运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从目前来看,联合验检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了对外口径,改变过去两港分别鉴定导致短重以及由于样品检测方法的不统一而产生的品质差异现象,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的有效性;统一了数据信息,双方实现数据共享,并进行数字化传输,实现了对于鉴定数据的高效、准确地使用,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统一了工作标准,提高进口铁矿两港分卸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其次,新模式实现了两地间检验鉴定工作的无缝衔接,解决了中转减载检验鉴定操作中的多个难题:一是解决了大船小批量减载的重量鉴定精度问题;二是解决了机械取样设备与取样方案中关于最小取样间隔的矛盾,使小批量的标准取样能够顺利进行。第三,加快了通检出证速度,铁矿检验鉴定合并出证的时间从原来的2~3周缩短到一周,与江阴检验检疫局的合作,为该市纳税第一大户兴澄特钢有效解决了通关周期长、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好评。

   敢于创新的检验检疫人为了能更好地把守国门、服务经济,他们敢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进步。进口铁矿联合检验模式就是他们众多创新中的一项,该模式的推行,对于畅通长三角地区进口资源性产品物流监管服务链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将进一步深化合作,要在大联合大监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