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江苏连云港市质监局推进特种设备“三化”管理
·阅读提示·
□ 周文吉本报记者蔡美萍
2009年,江苏连云港质监局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方法,在灌云县和灌南县的两个化工园区开展特种设备标准化管理试点,实施监管依据标准化、监管方法差别化、监管信息公开化。“三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企业抓安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企业主体责任得到落实。这两个县全年没有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灌云县、灌南县的两个化工园区共有企业98家,在用特种设备2568台,其中80%以上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特种设备事故频发。
连云港市质监局通过调研,创立特种设备标准化监管模式,实行“三化”监管:监管依据标准化,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各类制度、台账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监管方法差别化,制定《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管理分级实施细则》,把企业分成A、B、C三级进行监管;监管信息公开化,通过媒体公布企业评定分级结果,在在用特种设备显眼位置悬挂统一格式的安全信息标志牌。连云港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现特种设备“三化”监管,主要是通过完善标准化监管制度、完善差别化监管方法、完善公开化监督环境从而达到监管效果。
针对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完整,数据、记录、考核标准不统一,不按规范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等情况,连云港市质监局对所有管理过程中的共性要求进行概括提炼,形成一套覆盖不同特种设备使用企业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具有指导意义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督察体系、整改体系、非工况状态应急体系、评价体系,并上升为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做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企业进一步明确“管什么、如何管”。
差别化监管方法首先就是细化分级标准。把机构健全、制度落实到位、管理措施过硬、连续两年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定为A级企业;把具备一定安全管理水平、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一般的企业,定为B级企业;把安全管理状况较差,事故隐患频出、安全问题突出,存在违法违纪情况或两年内发生过特种设备人员伤亡事故的企业,定为C级企业。根据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每级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断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其次就是实施分级监管。对A级企业,以自主管理为主、监督检查为辅,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查,促其完善提高;对B级企业,以指导检查为主、执法检查为辅,每季度实施一次安全检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首查不罚,帮助提升为A 级企业;对C级企业,采取督促整改和执法处罚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做好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自查和隐患整改,限期达到B级标准。以此解决监管力量被均摊,该重点管的管不到位,不该重点管的管多了的问题,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薄弱环节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再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对A级企业,在企业申报名牌产品、扩项改造审批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并建议政府在优先享受行政服务、提供融资担保、推荐评定信用等级、兑现税收优惠政策、评比先进单位、申报高新企业、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加大对B、C级企业监管力度,从而降低企业守法成本,增加违法成本,激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努力升级进位。
公开化监督主要是通过各类媒体公开企业分级信息,让社会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等级和存在的问题。连云港市质监局制定A、B、C级牌子,悬挂在企业大门口,让社会对企业进行评价。在每台特种设备明显位置,他们还悬挂了统一格式的安全信息标志牌,明示安全监管信息,做到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一目了然。通过公开透明的运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齐抓共管的局面,让企业从“要我管安全”向“我要管安全”转变。
目前, 连云港市总结园区特种设备“三化”监管试点经验之后,正在逐步向全市推开, 将“三化” 监管模式向工业园区、港口等特种设备使用密集地区延伸,并向特种设备制造、电梯安装、使用和重点监控单位拓展。《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