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12月14日,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关于一次性筷子及消毒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的通告。通告称,近期,该局组织开展了一次性竹筷及消毒餐(饮)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风险监测总体情况
本次风险监测共采集一次性竹筷20批次、消毒餐(饮)具10批次,主要依据GB/T 19790.2-2005《一次性筷子 第2部分:竹筷》 、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 、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500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等对一次性竹筷产品的二氧化硫浸出量、大肠菌群、致病菌等项目和消毒餐(饮)具产品的游离性余氯、阴离子合成剂、微生物限量等项目进行了风险监测。监测结果显示,30批次的产品质量全部检验项目均未检出,符合国家标准。
二、主要监测项目分析
一次性竹筷产品的二氧化硫浸出量项目是部分小作坊为节约成本而使用劣质原材料对筷子进行漂白,漂白的方式往往是通过硫磺的熏蒸漂白。经过硫磺熏蒸漂白的筷子,其二氧化硫会严重超标。因此人们一旦使用此类二氧化硫超标的筷子进餐时,二氧化硫很容易进入人体内凝固到呼吸道,引发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属,在人体内长时间积累会造成铅、汞中毒。
消毒餐(饮)具产品的微生物限量项目是指其残留的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消毒不彻底的餐具会残留致病微生物,一旦入口,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感染传染病。
三、消费警示
使用一次性筷子时应观察筷子的颜色,质量过关的筷子颜色均匀,不会出现颜色过黑、过黄、过白的现象。如果以普通竹、木材的颜色作为标准,那么被漂白过的筷子,差不多一眼就能认出来。使用时先拿起来闻一闻,如果有一股酸酸的味道,可能含有二氧化硫,最好是不要使用。
使用消毒餐饮具时应“一看、二摸、三闻”:一看,每一套餐具拆包装前应查看包装膜是否标明消毒经营单位名称、消毒日期以及保质期限等内容,并检查是否有破损;二摸,拆包装后可用手摸餐饮具表面,看是否有粘手感觉,表面是否有油垢残留或潮湿水分;三闻,就是闻闻包装内的餐(饮)具是否有异味,如洗涤剂或消毒剂的气味。如有以上现象应及时跟商家联系更换餐(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