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品牌风采>>

民营企业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贵州珍酒的实践探索

2021-12-09 10:49:06 中国日报网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穿越贵州省重重大山,走进遵义市这片热土,一粒粒红高粱带火了乡村经济,带富了当地村民。

得益于当地优势的白酒产业,一串串鲜红诱人、颗粒饱满的高粱穗被群众收割后,晾晒、挑选,订单收购到公司,不仅成为酿酒的好原料,更是当地农户稳定增收的保障。

image.png

红花岗、播州、凤冈、余庆、正安……当地民营企业贵州珍酒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2021年带动黔北大地7个县区、15个乡镇,种植高粱13万亩。

以扩产增效促进农业产业化

“高粱种子是公司免费送的,收购有公司的保底价,不愁销路,这样的好事谁都愿意干!”种植户刘从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增速背后的原因。年初,刘从猛便与公司签下高粱订单,按保底价6.6元每公斤收购,并提供种子和技术,高粱成熟后,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按市场价收购。

image.png

“今年是第一年种高粱,以前都是种包谷,投入比高粱大,收入远不及高粱。一亩地的收入要差1000多元,种包谷投入的肥料、人工还要多些。”刘从猛计划着,来年要扩大高粱种植的规模,虽然辛苦,但想着今年种的20亩高粱纯收入便超过4万元,夫妻俩乐在其中。

市场好,价格高,村民们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凤冈县土溪镇龙台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娄军介绍:“签订单种植高粱的,很多都是利用以前的撂荒地,其他的土地原来种的是玉米。种一亩高粱,产量平均有300公斤,这几年高粱的收购价都是每公斤6元以上,亩产值就有2000余元。加上种高粱人力、物力投入成本不大,很受群众喜欢。”

image.png

这些日子,贵州珍酒酿酒公司采购部主管瞿卓理很是忙碌,明年高粱种植计划已经提上案头:明年高粱基地面积将比今年翻一番,达到26万亩。数据的增长,来源于贵州珍酒扩产扩能。“预计到十四五期末,贵州珍酒将带动本地农民种植有机高粱80万亩,形成一条极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条。”

促进返乡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作为遵义市的龙头企业,贵州珍酒在促进就业、引导返乡人员就近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目前,该公司80%的职工来自当地农村,有力促进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其扩产项目完成后预计还将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带动上下游产业30余万人就业……

image.png

“优先本地人就业,创造条件让更多返乡人员成为生产的一线员工、酿酒技术人才。” 杨成奎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在退伍转业后便招聘进入贵州珍酒。今年,杨成奎以“上甑技术比武大赛”第一名的成绩晋升“班长”。

“公司通过老师傅用传帮带的形式,将酿酒关键技术传授给新人,帮助新人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项技术人才。” 杨成奎介绍说,正是通过这种文化素质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返乡劳动力愿意留下来,在家门口就业。

白酒产业跨越“三产”的特殊性,也扩充了其产业链条,留住了更多年轻人。“90后”李阳今年参加招工成了该公司一名粮食收购业务员,当被问到为何没出去打工时,他笑着说:“出去有什么好,现在家里生活和环境都很好!”

勇做产业振兴“排头兵”

此前,人民智库课题组在《国家治理》周刊上,刊发贵州珍酒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参与专家也对相关实践探索,给出了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唐任伍认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贵州珍酒,凭借在脱贫攻坚中的企业担当和卓越贡献,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称号。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荣誉为起点,开启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通过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责任担当,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奉献担当。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新疆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雷明则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民营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之一,贵州珍酒成为产业链条上名副其实的“链主”,真正通过“手把手”帮扶,来解决遵义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大计。同时,紧紧抓住遵义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文化IP,围绕“文化珍酒”讲好珍酒故事,把珍酒品牌打出去、打响亮。通过塑造优质品牌,一头连接生产端,提供高质量产品;一头连接消费端,促进生产得好转向卖得好,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image.p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表示,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在乡村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产业振兴背后有两大共同体:一是生命共同体,二是利益共同体。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今天,贵州珍酒树立“休戚与共、利益共担、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思维,以共同体思维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崔立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我国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 ...

  • 大雪:窗外渐寒 寻一抹属于贵州的“ ...

  • 第八十三期 华美迪:以客户为中心, ...

  • 辽宁铁岭市探索“铁橡云台”滴灌式质 ...

  •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市场监管局在辖区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