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系列报道之五
经开区工匠精神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攻坚克难 将顶层设计做到极致
——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幸福林带建设项目”班组

幸福林带规划图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姜丹)他们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熟练运用丰富的设计理念,不断优化方案,全力做出最科学、最适宜的结构类型和功能布局。
他们兢兢业业、淬炼自我,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奉献出构思精巧、功能合理、理念超前的优秀作品。
他们就是建筑设计师,一群默默无闻的城市奠基者。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西安幸福林带建设项目”班组中的四位:幸福林带项目总设计师刘斌,项目经理李腾(总组织和协调),设计管理负责人辛伟,BIM技术总负责人董耀军。
60年擘画的“世纪工程”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院总建筑师赵元超领衔设计团队,研讨方案
整个集团军主力悉数出动不说,还要整合相关的顶级资源,幸福林带建设真的需要这么大的阵仗吗?
刘斌微微点着头,告诉记者,“它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体量最大的绿化工程、各界期盼的民生工程,为的就是要解决城东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李腾则是用了几个“最”字,简洁明了地向记者表述了幸福林带的开创性。“它是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之一、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项目之一,在旧城改造中可谓史无前例。”
意义之大、技术之难,幸福林带的艰巨性由此可想而知。
事实上,早在1953年,在西安第一次城市规划修编中,前苏联城市专家规划出了幸福林带。在60余年的历史中,幸福林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造计划被一再搁置。
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将“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确定为全市重点片区改造工程,作为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促进城东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6年,幸福林带建设序幕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拉开。
幸福林带未来建成什么样?关键取决于规划。
但是,如何建?如何规避大城市病,如何发展产业?这些根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可借鉴。李腾补充说,“在幸福林带这张白纸上落下的每一笔,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遵循一张蓝图。将顶层设计做到极致的幸福林带规划,是各方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
正因如此,幸福林带前期进行了深入的课题研究,来论证项目的实施方案。
当成一场硬仗来打
“忐忑”,是西北院这四位负责人,在接到这个项目任务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能够参与如此了不起的工程,在旁人看来是羡慕,是荣誉。可是,凭着已有经验,他们都清楚“这个项目肯定特折腾”。
刘斌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3月28日,他走到领导办公室,打算推辞不愿干,“我自己曾在心里默默地掂量过好多次,凭我自身的资质和这些年的修养根本不够,我怕自己担不起,担不起全西安市人民的期望。”
谁知领导劈头盖脸就是一句话,“不会就学,务必给我当成一场硬仗来打”。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不懂就学,看相同案例,与专家交流,目标只有一个:必须拿下来。
“以前是小部队出去作战,一个团队就可以拿下来,但是这个项目却集结了众多集团军,光院内就有150多名设计师参与,涉及轨道所、规划景观所、装修所、工程管理公司等,此外还动用了外部资源,如西北市政设计院、西安市政设计院、西安园林设计院、铁一院、西安市规划设计院等。”参建部队前所未有,足以证明这是一场大的战役。
刘斌晚上经常睡不着,总是不受控制地去想怎么解决项目的问题,“虽然小项目也有大问题,但是单独把这个项目的一个点拿出来,都是大问题。”
从3月到9月,大半年的时间,就只是沟通理念。不仅要向西安市委、市政府,还要向陕西省委、省政府做汇报。几乎每天晚上,分管副市长下班后还会亲自来到设计院询问项目研究进展。
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刘斌坦言,“那半年对我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平均两周一次汇报。然后就是深化设计、协调各个专项工程设计接口之间的矛盾、反复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所以,这个项目用‘精雕细琢’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打通设计与施工的任督二脉
用辛伟的话说,他的这项“苦”差事“苦”在于“两多”:一是电话多、二是会议多。这让他一开始特别不适应。
翻开手机,辛伟说,现在的常态是一天要接打几十通电话。大量的通话,时常让辛伟感觉耳朵、喉咙有些不适。但他说,只有随时与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兄弟设计单位、项目周边各类企业、施工单位、建材单位……协调沟通,将信息及时转化为各方能够理解的条件,才能不断优化设计、控制成本。
一年时间不到,他手上的项目通讯录也由一页A4纸,变成了整整三页。仅去年一年他就参与了大大小小200多个会,几乎一天一个,周六周日都要上班,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建筑规范一直在动态更新,规范变了,设计就得跟着变。”正式采访前,他们就在召开项目紧急会。起因就是8月1日,新发布实施的《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标准变了,这对暖通、建筑、结构、电、水等都会产生影响,“有时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辛伟脸上闪过一丝苦笑,“旧有设计方案作废,重新来做。”
在设计与施工之间不停歇周旋的还有董耀军。他同时兼任设计BIM和施工BIM总负责,在国内同等规模项目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将BIM技术融入生产序列当中。”这在同行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却在董耀军这儿实现了。
董耀军补充道,“将施工信息前置到设计环节,意味着从设计开始就为后续施工环节做了‘数字化信息铺垫’,实现设计到施工的无障碍打通。”
怎么理解?他举例说:设计到工程施工的流程中,最常见的低效现象是,不同环节的不同操作方需要在各个负责阶段用多类型工具手动创建信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理念与实践的脱节,可能导致施工方看不懂设计图纸,设计师也不会具体考虑到施工环节会遇到哪些难题。比如,想要如何看清和理解地下管网、交通流线、空间布局等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运用BIM技术,相关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样做难吗?董耀军说:“将地铁、市政道路、地下商业空间、管廊、地上景观这么多专业技术合在一起,国内国外从未有过。”
本着打造精品工程的初衷,幸福林带一开始就将设计和施工BIM扭合在一起,实现与设计、施工紧密结合,设计BIM和施工BIM团队人数更是达到了近100人。
他说,之前我们做过预估,如果整个项目全面展开,工地上同时就有上万人。光打印下来A0的图纸就超过了10万张。如何保证大家对设计图纸理解达到一致?这么大量的图纸怎么来解决?难道同时抱在手上?最终,我们用BIM技术把图纸在手机平台上三维展现,通过扫描施工现场二维码,即可实时了解设备情况、关键技术难点和项目进展情况。
当然,这样干产生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仅从土方节约方面举例:初步设计阶段,仅土方就节约了5000万元,到了施工图阶段环节,优化层高,土方就节约了9000万元。现在项目进行到施工阶段,以及后继运营维护阶段,BIM都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供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
“要想技术价值体现地更好,就要有管理来支撑。通过管理与技术有机融合,最大限度满足项目质量的需要。”说起这个项目能够快速推进,李腾深有感触。
“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把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由一个总承包商来负责。其实,李腾所说的,正是西北院首创并且正在推进的“两全一站式”的EPC模式。
第一个“全”代表全生命周期服务,基于BIM模型将成本、时间、工地组织行为方式和工人行为方式等生产要素数字,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个“全”代表全产业链资源整合,通过自主研发协同管理系统对全产业链进行管理。“一站式”指的是以通过西北院的平台来整合相关的咨询、技术、施工、运营等资源,以先进的理念从建筑师、规划师的视角,解释城市,建造城市,未来通过“两全一站式”模式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全方位满足。
西安幸福林带改造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就是以这个模式在运作。
通过聚集、整合、管理建筑全产业链的资源,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从根本上避免窝工、返工现象,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确保了质量,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树立行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的典范。
要经历岁月的洗礼,建筑才能成为经典。秉承打造世界建筑“精品”、创作建筑艺术经典的理念,西北院的设计师们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担当在肩,将理想与情怀贯穿于艺术创作全过程,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加生活、立体具象而富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