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通讯>>

未订购增值业务 为何还被隐蔽扣费?

2018-07-02 10:24:34 中国江西网

未订购增值业务 为何还被隐蔽扣费?

联通南昌分公司客服:前机主订购,“系统未做清除”

省通信管理局介入调查 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处罚

中国江西网讯(本报记者 童梦宁)“6月初,我办了一个联通4G本地套餐手机号码,专门用于上网。我从未用该号码拨打过任何电话,更未订购其他增值业务,可临近月底时,我预存的话费中被莫名扣了5元‘联通在信’费用。”6月28日,南昌市民晓晨(化名)向本报反映他遭遇的手机隐蔽扣费一事,心里满是疑惑。

他说,10010客服就此回复“既然没订购,可申请取消”,而就运营商在机主未订购增值业务,且未与机主有过任何沟通或告知的情况下,为何堂而皇之收取服务费等相关疑问,联通客服始终回避。

据了解,“联通在信”是中国联通基于短消息平台的一项信息订阅和点播增值业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联通用户因“联通在信”被订购而被隐蔽扣费的现象并非个案。在相关论坛、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频频可见一些省内外联通用户吐槽,称自己或中老年亲友的手机号总是莫名其妙被植入“联通在信”业务,并被额外扣费。

消费账单无法让人理解

面对记者采访,晓晨登陆联通网上营业厅,打开其手机尾号为1358的个人账户页面,查询到6月1日至28日期间,他的实时话费为10元,含4G本地套餐费5元、“联通在信”-信息费5元;6月20日22:43订购/使用“联通在信”,使用时长0秒,费用为5元。而当晓晨与联通客服电话交涉后,发现“免费体验”增加了一栏,显示6月23日9:37订购/使用“联通在信”,使用时长1秒,费用为0元,但“SP名称”一栏注明该项业务为“全网取消”。

晓晨表示,他使用该手机号不到一个月,若他真的于6月20日晚订购了“联通在信”业务,为何使用时长是0秒而根本未使用过呢?6月23日上午“联通在信”既然已被“全网取消”,仅为“免费体验”,而截至6月28日,他的账单为何仍被扣了5元“联通在信”信息费?就这些疑问,当前的消费明细账单均无法让人理解。

客服称为“系统问题”

6月28日下午,记者拨打10010,想需进一步了解晓晨所遭遇的隐蔽扣费原因。6月29日、30日,工号9119、9118两位客服先后回复记者。

据她们介绍,尾数1358的手机号码是晓晨于6月5日新开通的,而该号码此前的机主曾订购“联通在信”业务,去年3月份注销时,“系统未做清除”处理,导致新机主晓晨被延续订购该业务,并被收费。日前,客服已为晓晨取消了该项服务,并申请将“多收”的5元费用退还。当晓晨要求联通正式说明原因并道歉时,遭到联通方面断然拒绝。

记者提出疑问,前机主“遗留”的“联通在信”业务到底是其自愿订购还是被订购的?是否有相关订购凭证?“系统未做清除”是否导致所有新机主“被订购”?9118客服说,订购凭证系个人隐私,客服部门拒绝提供。就其他问题,她表示将反馈相关部门,由对口部门予以解答。但截至7月1日晚发稿,记者一直未得到联通方面的解答,晓晨手机被隐蔽扣掉的5元“联通在信”费用依然没有退还。

中老年用户易中招

在众多网民吐槽“联通在信”违规收费的信息中,记者注意到,中老年用户总被隐蔽扣费“中招”。九江籍网友“冰小浩LOVE”在百度贴吧发帖反映,他去年回乡过年时,年逾七旬的奶奶告诉他,她使用尾数3109的九江联通号码因“欠费”被停机数月。他通过奶奶最近5个月的话费详单查询,发现连续4个月被额外扣了“联通在信”费用。客服就此解释,其奶奶主动发短信给1066开头的号码,订购了“联通在信”业务。而事实上他奶奶日常中只是以接听电话为主,根本不懂发短信功能,且所使用的老年手机信息发件箱显示为0。

众所周知,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运营商有详细向用户解释拟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情况的义务,并由用户最终决定是否购买,且有权拒绝强制交易或变相强制交易。早在2006年9月,工信部曾发布《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通讯运营企业对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信息服务,必须事先请求用户确认,未经用户确认反馈,视为定制不成立,且不得向用户收费。

江西红阳光律师亊务所律师李小龙认为,作为提供通讯服务的运营商,与客户建立的是一种通讯服务合同民事法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规定,运营商如未取得客户同意,擅自收取或代为收取费用是违约行为,对没有接受服务的客户收取费用更是违法行为,客户有权要求运营商返还并依法赔偿损失。

记者调查“联通在信”业务隐蔽扣费现象,引起了省通信管理局的重视。6月29日,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已着手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严格依法依规处罚。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