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对12大平台7类350家“第三方测评”的调研报告显示
超九成“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
本报讯 (记者 王惜纯)自立测评标准、涉嫌虚假测评、“以商养测”类问题突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研报告称,超九成“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过半“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模式,测评公正性难以保证。
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以实现择优汰劣的目标。
中消协表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第三方测评”对生产和消费造成严重干扰。
本次调查涉及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西瓜视频、微信平台等12大平台7类350家“第三方测评”。调查显示,大多数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主要动因是了解真实使用体验和挑选出最具性价比的商品;具有专业性的作品更受消费者喜欢,九成以上消费者认可“第三方测评”博主或团队的作品及专业性;近九成消费者会向其他人推荐“第三方测评”作品及商品,七成以上消费者会因部分负面信息而不再关注该作品;针对消费者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的情形,九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测评者应对测评结果负责。
报告中“第三方测评”体验式调查指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问题;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另外,目前,整个“第三方测评”市场处于发展前期阶段,准入门槛低,市场参与主体呈现零散特征,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
“从事商业行为测评账号应进行统一备案管理。”依据此次调查结果,中消协呼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协同发力,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强化对于测评人员审核,推进实名制认证,使测评者和商品信息有源追溯,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测评”环境;夯实“第三方测评”主体责任,做到“谁测评、谁负责”;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消费投诉的“绿色通道”。
中消协表示,将继续对“第三方测评”这种商业营销宣传模式进行监督,重点是对“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的测评监督。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