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舆情>>

此类保险中介机构将被清退

2022-06-29 16:56:46 中国消费者报

近日,深圳银保监局发布对深圳市安杰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调查通知,目前此类空有其名实则“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正在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整治的目标。

保险中介市场会怎样变化?给消费者投保带来哪些影响呢?

三类中介机构面临清退

保险中介是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2021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2万亿元,同比增长5.46%,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7.95%。

保费收入占比如此之高,离不开各类专业及兼业中介机构。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610家(包括保险经纪公司493家,保险代理公司1735家,保险公估公司377家,保险中介集团5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万余家,登记从业人员960多万人。

不过,如此之多的机构和人员也使得保险中介市场乱象丛生,不少机构被认为是“小散乱差”,遭到监管部门的持续整顿。

日前,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印发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自查整改,对“多散乱”机构将加大清退力度。

《通知》此次圈定了三类重点清退机构,具体包括:

清理、清退“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

清退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的保险中介机构;

清理对分支机构管控失序、存在“加盟”“挂靠”等行为的法人保险中介机构,并清退相关分支机构。

清虚治乱 倒逼行业升级

被清退的中介机构到底存在哪些违法违规行为?

虚挂中介业务、虚列费用

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开出2182张罚单,涉及307家保险机构,其中有184家为保险中介机构,占比接近60%。其中,“利用业务便利为保险公司牟取不正当利益”,位于保险中介机构违法违规事由第一位。

保险经纪人曹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这种业务也叫保险中介通道业务或过单,一般是将保险公司的直接业务记为保险中介机构承保的业务,提取手续费后支付给保险中介,后者扣除相应点位后,把资金转入账外供保险公司支配。

这样做的弊端在于让保险公司难以真正掌握业务真实性,容易导致承保亏损,同时,报送数据造假也导致行业数据不实。

销售未经批准的金融产品、涉嫌非法集资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保险中介专业的定位很不相称,尤其是一些中介人员的销售误导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

当前保险中介市场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黑龙江银保监局局长王柱近日撰文指出:一是专业中介经营不专,形式上加盟、实质上独立经营,通道业务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二是兼业代理机构管控不严,银保小账仍然存在,违规搭售保险以及非法代理保险;三是个人代理人队伍不精,通过虚增人力套利或是自保件套利,关键指标不容乐观,队伍快速扩张带来质量下降,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王柱建议,应持续清虚治乱,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对此,湖北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也颇为认同。在两地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均要求重点完成无场所、无人员、无业务中介机构的市场退出和“睡眠”机构的清虚提质。

在监管部门的持续清理整顿下,保险中介行业退出加速。据了解,2021年至今,各地银保监局已陆续注销2800多家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提质增效 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小散乱”中介退出的同时,一些资本却在跨界布局。共享出行平台哈啰近日全资入股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如愿拿到保险中介牌照后获得保险产品销售资格。今年4月,理想汽车同样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曲线拿下一枚保险中介牌照,开启涉“险之旅。此外,美年健康近日也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透露,公司正在收购一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

何小伟认为,外界资本进入保险中介行业,与目前存在的一些靠牌照费躺赚的中介机构有本质不同,因为其业务是有真实保险需求的场景,他们更加专业、规范,也更有实力,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保险中介行业逐渐告别“小散乱”,提高准入门槛,转向高质量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绪瑾则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提高准入门槛,关键是要提高中介机构人员的门槛。他建议行业协会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考核,中介机构人员也要持证上岗,这样才能减少销售误导。

“过去中介机构重规模,发展是粗放型的,对质量要求不那么高。为了业绩,一些机构容易出现销售误导、虚挂业务等乱象。我觉得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面就是回归保险中介的本源和初心,充当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专业桥梁,讲诚信、讲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何小伟说。

(责任编辑:陆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中外媒体记者进杞乡 探访宁夏枸杞的 ...

  • 暑期旅游持续升温 三亚旅游推介活动 ...

  • 文昌将发挥七洲列岛资源优势 打造特 ...

  • 2022年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练市分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