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受去年我国北方罕见汛情影响,不少地方冬小麦大面积晚播。面对严峻形势,豫北各地埋头实干,多措并举稳产增产,全力以赴争取夏粮丰收。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并非朝夕之功。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生产要素入手,把种子和耕地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牢牢牵住稳产增产的“牛鼻子”。
种子对农业现代化起着基础性作用。要在落实中央有关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同时,逐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指出的是,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产业间密切合作。长期稳定支持是育种的决定性因素,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支持育种。
耕地质量关系国家“饭碗”,也关系农民的腰包。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在守好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这就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统筹协调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在完善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节水灌溉、恢复地力等方面下功夫。全国各地农村资源禀赋不同,应因地制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各地土地农田特点相结合,瞄准农民最期盼的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
此外,如何调动地方与农民的积极性,也是稳产增产的关键。一方面,要压实地方重农抓粮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汇聚起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保障种粮农民不吃亏、能获利,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多种服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责任编辑:陆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