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焕发新活力
现代科技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科技创新是关键。现代科技+中医药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胜之路。”4月15日,在由人民政协报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如是说。
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谋划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提出“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2022年,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今年2月,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发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战略机遇期。
在顶层谋划下,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被描绘出来,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技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
“中医药产业产值从过去几百亿元发展到今天近万亿元,都离不开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最近我们还提出要建立更多的智慧制药生产线,特别是把先进的传感技术、在线监测技术以及精细化学制药技术运用在中医药生产线,力图将中医药做得更精、更规范、更标准、疗效更确切。”张伯礼说。
“中医药创新发展是一项伟大工程,只有选择合作之路,形成合力,才能进入发展快车道,早日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健康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关村中医药健康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盛学,针对企业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我们依靠科技支撑,与科研机构合作,让科研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擎;依靠人才支撑,与专家合作,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并取得新突破;依靠医疗机构支撑,加快中医药创新成果的应用。中医药未来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原主任闫贤良提出要发展智慧中医。在他看来,智慧中医就是要构建一套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未来中国医学。他还建议要让中医走向智能化,必须加强医院新基建建设,将医院的信息科技转向智能科技。
从前沿生物技术引领生命科学创新,到人工智能赋能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科技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多措并举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惠及民生,并将“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作为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之一。
河南省肿瘤医院业务副院长花亚伟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行了多次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人才后备不足、科技支撑不够、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中药材炮制标准不一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利用现代技术为中医药产业赋能,建立健全中药质量溯源体系,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同时进一步阐释中药炮制机理,不断提升质量,更好保障临床疗效,从而不断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关于如何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孙达提出6点建议:一是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二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三是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四是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五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是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