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部门出台意见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百亿龙头 千亿集群 万亿产业
本报讯 (实习记者 贾润梅)近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福建、宁夏等地考察时,先后对柳州螺蛳粉、武夷山茶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地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明显改善,一二三产融合水平持续优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在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支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打造特色主导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等,鼓励成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扩大地方特色食品影响力。加强集工艺技术研发、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区供电、供水、供气、固废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支撑传统优势产区高质量发展。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在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提出3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提升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供货者管理、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鼓励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GB/T 1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宣贯培训,建立全链条质量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鼓励企业实施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建立地方特色食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二是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加强原料预处理、加工制造、包装灭菌等环节危害因子筛查测定、异物精准识别及剔除、品质自动化感知等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应用,提升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鼓励创建地方特色食品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级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强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从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加强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防原料污染等食品安全风险。强化日常监督和抽检监测,对质量安全不达标的企业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强化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在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方面,《指导意见》指出,一是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消费需求数据预测,解析不同地区消费偏好以及未来消费流行趋势;二是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共享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和模式;三是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同时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