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区域>>

贵州水城:科技强链成就“小菌大业”

2020-04-23 11:28:11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4月22日电 题:贵州水城:科技强链成就“小菌大业”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吴思

记者近日在贵州省水城县杨梅乡的菌种场看到,有工人正驾驶铲车往车间运送木屑、麦麸等原材料,这些材料经过几道工序,很快被制成一个个大小一致、松紧适度的暗褐色菌棒,身着红黑相间工服的高凤香正和工友们将菌棒装筐上架。

53岁的高凤香是杨梅乡姬官营村的脱贫户,2019年1月开始在菌种场上班,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已成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菌种场上班比之前种地更划算。”高凤香说,以前种地,一年“累死累活”也只能收1000多斤玉米,还不够喂两头猪,现在工作轻松多了,而且收入稳定,加班还有加班费。

水城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于今年3月脱贫摘帽,但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艰巨。2018年初,该县立足当地的冷凉气候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短短两年时间,食用菌已经成为县里总产值达4.83亿元、带动4800余户像高凤香这样的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扶贫主产业。

水城县农投集团副总经理孟莹认为,该县食用菌产业能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除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优势,还有两个关键因素:全产业链发展和科技助力。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14个乡镇,拥有28个种植基地,种植大棚近3400个,集菌棒菌种生产、食用菌种植、冷链物流、泡沫塑料生产及有机肥生产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此外,水城县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组建了专家工作站和实训基地,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今年4月,为培育更优良的菌种、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水城县和相关科研单位联合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

研究所离杨梅乡的菌种场不远,记者走访时看到,有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实验室制作培育菌棒的PDA培养基。实验室外的几个白色试验大棚格外引人注意:在栽培工艺试验区,菌棒有“站”着的,有“躺”着的,还有裹在塑料袋里的;光质试验区则分了绿光区、蓝光区、黄光区、白光区;土壤试验区又分了林下腐殖土、田园土等。

“菌子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不同品种对菌棒摆放方式、光质、土壤的要求都不一样。”研究所技术人员杨欢告诉记者,所里有专人会定时到各试验片区对菌棒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孟莹看来,“全链条+科技”的模式可谓一举多得:既能研发适合本地的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确保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又可减少种植户在运输、贮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的带动面更广,每个环节都能为农户提供增收渠道。

3月以来,水城县不少食用菌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季,姬官营村迎新组的香菇种植基地也于4月中旬收完了第二茬,产量20余吨。基地负责人严利介绍,基地有111个大棚、50多万支菌棒,采菇高峰期每天需要40多个村民务工,工资按10元/小时算。香菇销售后,村集体和村民还可参与利润分红。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