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区域>>

甘肃扶贫车间助力山野菜走出大山

2019-06-22 19:12:13 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6月22日电 题:甘肃扶贫车间助力山野菜走出大山

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梁军

六月的陇南细雨蒙蒙。文县碧口镇一处扶贫车间里,农民刘素琼埋头分拣菜叶,经过分拣包装后,这些山野菜变成商品等待出口海外。刘素琼之所以来扶贫车间谋活,是因为这里路短活轻,每天有60元工资,给全家人脱贫又带来了新盼头。

74岁的刘素琼是车间一名普通工人。偌大的一个工厂里,有近200名女工,身穿不同颜色的工服,从事不同工种。分拣工、洗菜工分区域操作,称重、包装、登记有专职人手负责,整条生产线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处的秦巴山区。独特的区域环境使文县遍布各种纯天然山野菜。但受交通、生产加工条件制约,这些野菜被“困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

甘肃省政府2018年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设置分散加工手工产品等居家式“扶贫车间”。同时,政府提倡生态脱贫,引导群众守护青山秀水,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

于是,文县事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创业青年们,在小镇筹划建起了扶贫车间,专门加工销售各类绿色时蔬。其中一位创业者高培研介绍,车间每天用工量近200人次,工人分拣1斤鹿耳葱就有1.5元的报酬,每天收入100元左右。今年企业计划加工山野菜300余吨,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等地,预计创收1000余万元。

扶贫车间里的工人清一色是女性。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计件结算的方式,让不少闲散劳动力就近在家门口上班,又能方便地兼顾家庭事务。

刘素琼步行500多米,就从家走到了车间。她手很利索,每天摘选50多斤野菜。“以前我闲待在家,没想到年老体弱的时候,还能有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减轻家庭的负担。”她说。

“纯天然是山珍野味吃香市场的优势,大伙儿从生态保护中尝到甜头,找到了致富密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有滋有味。”碧口镇党委书记陈宝林说。

(责任编辑:李素)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