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公司>>

基石药业负重上市 研发费用高企亏损扩大

2019-03-05 09:53:35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章遇 发自深圳

仅用三个月,成立仅三年的基石药业(02616.HK)便完成了挂牌上市,于2月26日正式成为内地第六家叩开港交所大门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

据悉,基石药业本次发行价格为每股12港元,共发行约1.86亿股,募集资金约22.32亿港元。据基石药业披露,上市募集款项的30%将用于支持核心候选药物PD-L1抗体(CS1001),40%将用于支持其余临床管线,约20%的资金将用于临床前药物的研发和新药许可,剩余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基石药业至今未有商业化的产品,仍然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对于产品上市的时间表,基石药业方面未有透露。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新药研发阶段的高风险之外,摆在基石药业面前的还有商业化问题。在日益拥挤的肿瘤免疫治疗赛道上,如何杀出重围?

药明康德身影闪现

在赴港上市的研发型药企中,这家来自苏州的研发型生物药企算是最年轻的一员。而与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公司的海归创业背景不同,基石药业自诞生之时就身披厚重的资本色彩。

三年前,2015年12月2日,一家名为CStone Pharmaceuticals(基石药业的上市主体)的企业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彼时,CStone Pharmaceuticals不过是一个没有实际运营的“壳”。据招股书披露,其唯一的原始股东为WuXi Ventures(毓承资本)。

仅仅3个月后,CStone Pharmaceuticals完成了A-1至A-3轮融资共计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毓承资本、元禾原点创投、博裕资本等。

有意思的是,直至2016年4月,作为运营实体的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方才在苏州纳米科技园注册成立。2016年7月,赛诺菲原亚太研发中心总裁江宁军宣布出任基石药业的首席执行官。这位医药研发界大咖的加盟,让默默无闻的基石药业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

短短时间内,年轻的基石药业迅速搭建了一支由“老兵”组成的高管团队,其人员均系“清一色”的海归或拥有多年跨国药企工作经验的人士。

2018年4月,基石药业宣布完成B轮融资。这笔高达2.62亿美元的融资额刷新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B轮融资的最高纪录。背后的投资机构阵容亦可谓豪华,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领投,红杉中国、云锋基金、中信产业基金、泰康保险、高瓴资本等机构蜂拥而上。

插上资本翅膀的基石药业,在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后,迅速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刺。从上市后的股权结构来看,资本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基石药业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WuXi Ventures(毓承资本)、正则原石及其联属人士和Graceful Beauty Limited,对应持股比例分别为29.76%、13.86%、14.93%。

相比之下,基石药业高管团队的持股比例并不高,包括江宁军、杨建新、袁斌等人在内的董事、高级管理层及雇员合计持股比例仅为6.52%。

不得不提的是,基石药业与国内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巨头药明康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资本层面上,基石药业的第一大股东毓承资本实际上脱胎于药明康德,系原药明康德风险股资部门独立而来的一家投资机构。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工商信息获悉,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首席运营官胡正国两人均为毓承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在毓承资本与通和资本合并组建后,李革依然挂帅出任通和毓承的董事长一职。

研发快进

资本层面之外,基石药业与药明康德在业务层面的合作更为紧密。

据了解,基石药业目前并无生产设备,亦未建自己的研发基地,其主要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候选药物的生产环节大多都外包给药明康德完成。

“基石药业是典型的采用VIC模式的创新药企。”深圳一位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投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VIC模式,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药研发模式。

当前的新药研发,是资本与速度的综合较量。“VIC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轻’和‘快’,新生代的新药创业公司,很多都是VIC模式。”上述创投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利用专业CRO平台开展项目,可以提高资本利用率,把资金更多放在项目产品上,减少仪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搭建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都需要较长时间,研发外包节省药物研发时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初创公司降低风险。”

根据招股书,截至2018年6月30日,基石药业的非流动资产仅有2030万元。其中,物业、厂房及设备等资产仅1548万元。相比之下,基石药业在研发这项开支上的投入可谓大手笔。

因新药研发的持续烧钱,基石药业目前尚未有产品上市销售,更谈不上盈利,且亏损额正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6–2017年,基石药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7万元、1395.4万元;对应的亏损分别为2.53亿元、3.43亿元。据招股书,2018年上半年,基石药业仅实现营收399.5万元,亏损7.44亿元。基石药业预计,2018年全年亏损额在18亿元以内。

绝大部分的经营亏损来自研发资金的投入及行政支出费用。2016年、2017年,基石药业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47亿元、2.13亿元。而仅在2018年前6个月,这一数字就高达5.08亿元,研发开支急剧上升。

基石药业对此解释称,2018年上半年与第三方合作伙伴订立新合作及许可协议,因此许可费用一项增加了约3.49亿元。此处所指的“新合作”,无疑是2018年6月份达成的两项创新药跨境商业合作。

2018年6月4日,基石药业与美国Blueprint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引进了包括avapritinib(一种分子靶向化合物)在内的3款创新药的中国区商业开发权利,交易总额3.86亿美元,其中首付款4000万美元。当年6月底,基石药业又与Agios制药签订合作协议,获得了一款接近上市的创新药在中国地区的开发权益,首付款1200万美元。

目前,包括上述两项许可协议获得的4个分子靶向药物在内,基石药业研发管线上布局的候选药物已有14种,分别处于临床前到后期临床的不同阶段。其中,基石药业自主研发的三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L1、PD-1、CTLA-4均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进度最快的PD-L1抗体已推进到Ⅲ期临床阶段。

尽管基石药业的核心候选药物CS1001有望成为首款上市的国产PD-L1,但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肿瘤免疫治疗的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

就拿PD-1来说,目前已是“2+4”家分天下的局面。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默沙东的“K药”、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均已获批上市,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的也已在申请上市阶段。PD-L1方面,阿斯利康和罗氏的PD-L1抑制剂已相继在国内提交上市申请。

这也意味着,未来CS1001上市后,除了要与多家PD-1厂家争夺肿瘤免疫治疗的市场,还要与同靶点的两款进口PD-L1直接竞争。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90305/256944_1.html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