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产经>>

挪威氮磷协同增效技术强势登陆中国

2017-01-11 16:22:4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挪威氮磷协同增效技术强势登陆中国

2017诺泰尔品牌发布暨中国百名农艺师论坛启动会在黔举行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韩维阳)1月9日,在国内肥料权威科研机构、行业、高校、企业等多方代表400余人的共同见证下,2017诺泰尔品牌发布暨中国百名农艺师论坛启动会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举行。诺泰尔(中国)化学有限公司携挪威氮磷协同增效技术首次登陆中国,为现代农业带来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效肥料和施用技术。

会议现场

提质增效 挪威科技与中国同步

位于高纬度区的北欧国家挪威,拥有着世界肥料的前沿科技。

诺泰尔科学家凯文·莫兰博士是挪威肥料界顶级专家,他利用半生心血专注于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莫兰博士表示,硝基肥、缓控释肥、稳定性肥等产品与平衡施肥技术一直是全球农业发展与创新的方向。

莫兰博士认为,全球肥料使用必然会经历快速增长期、最大峰值期和稳定衰退期,前两个时期以低效肥料为主,后一时期高效肥料将是主流。低效肥料因氮、磷当季利用率低,从而导致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问题突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下一个发展阶段是低效肥料被高效肥料替代,高效肥料中的氮磷协同增效技术尤为重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化肥使用大国,常年不合理施肥导致了肥料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且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据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清介绍,国内每年化肥流失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元,致使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在农业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化肥提质增效的形势下,在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之际,诺泰尔来到中国,恰逢其时。

高端论坛

中西融合 增效技术全面升级

诺泰尔在中国的产学研发展已积蓄厚力,依托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及其他欧洲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后盾,凭借与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紧密合作,诺泰尔正瞄准国内高端经济作物种植区、规模性大田种植区和特色农业种植区,实现氮磷协同增效技术升级,并在中国落地生根。

诺泰尔(中国)CEO亚迪介绍,在氮养分控制上,NA+技术,实现了速效养分与长效养分的稳定平衡供应,大幅提高利用率; PA+技术,可以促进作物反复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减少养分流失。而在磷养分控制上,全新引入中国的APP增效技术,提高了磷的活性,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有效解决了磷易被土壤固定的弊端。

除此以外,诺泰尔还首次发布了智能控制土壤酸碱度技术,它的专业术语叫AUTO-pH技术。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是中性土壤,而中国绝大多数的耕地很难满足这一要求。AUTO-pH技术特点是主动调节作物根系生长环境酸碱度,遇酸则碱,遇碱则酸,将根系生长环境调节至最适宜的中性。

从植物营养吸收到土壤环境酸碱平衡的智能调控,诺泰尔带来了一整套高端肥料科技技术包。亚迪补充道,经过前期无数次的试验示范,氮磷协同增效以及智能控制土壤酸碱度技术的产品应用已经在中国落地并成功生产,这是挪威科技与中国同步的一次完美结合。

诺泰尔首席科学家Dr. Kevin Moran作主题报告

参观诺泰尔产品形象店

“百名农艺师中国行”传承农技农艺

“诺泰尔建立的初衷是将高端肥料科技与区域作物营养解决方案落地中国”,诺泰尔CEO亚迪强调。在中国,诺泰尔所满足的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美好愿望,要将利用其在生产、技术、研发、推广等综合实力优势,为中国的美好农业未来提供立体化的农技与农艺服务。

百名农艺师中国行项目启动仪式

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宏坤致辞

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清作主题报告

好技术融合好技艺,将服务落地。诺泰尔中国之行初始就选择了一个别样的出发点---启动“百名农艺师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未来,诺泰尔会发起全国百名农艺师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中国各种植区域的种植需求,解决农户遇到的种植管理难题。同时,诺泰尔制定了为农民讲授、传播好技艺、好方法的行动计划,切实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努力创造绿色生态农业未来。

据悉,自2014年起,诺泰尔便精心布局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农业市场,生产基地依托于国内复合肥龙头企业金正大集团,一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诺泰尔建设的硝基肥项目年产能60万吨,其拥有的硝酸分解磷矿技术是世界硝基肥生产的顶级工艺。

(责任编辑:李素)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