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频道>>

【家乡的风,吹起来】①——鲁北乡俗:穿土的孩子

2016-03-29 17:11:41 齐鲁网

    【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纪实专栏】 

    家乡的风,吹起来①

    鲁北乡俗:穿土的孩子

    文|赵红

    编者按:

   “风”,不仅是家乡的民风乡俗,更是一个地区人文素养的缩影。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民间的山东乡俗,创新传播齐鲁文化,齐鲁网发挥融媒体整合传播优势,推出大型互联网融媒体纪实专栏《家乡的风吹起来》,邀请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乡间街坊,对记忆中的乡俗进行全景式“扫描”,通过对民间生活习惯、礼仪、美食等习俗的原生态再现,触摸看得见的乡愁,传达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朴实朴素的优秀传统美德,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提升其原典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本质,让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乡俗成为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教材。

    家乡的黄河水裹挟泥沙滚滚而来

   我的家乡在偌大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水裹挟了泥沙滚滚而来。人说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在鲁北平原博兴老家,沙土窝子到处可见。这些沙土,不单单将花生、山药等作物养的茂腾腾,还抚养了我们一代代农家的儿女。

   孩子降生前,最先筹备的就是沙土,沙土就是他们的衣衫。沙土到处可寻,极为经济。壮实的汉子会到野坡里挑选干净的沙土。村里老人说,远落淤,近落沙。有的沙土掺杂了红淤土,质地不纯,会沾黏皮肤,婴儿娇嫩的皮肤更不受用。如品赏古玩的专家,汉子们将拇指、食指和中指拢聚一起,轻轻捻着沙土,鉴别着土的质地。结实敦厚的汉子有时候竟比女人还要心细。他们将挖到的湿沙用铁锹培实,装在藤篓里,用独轮车吱吱呀呀地推回家,或是用粗布口袋装了沙土,用阔实的臂膀背回来。黄灿的暖阳拖了大片的光芒洒在身后,烘托出一个个轮廓鲜明的剪影。他们的眼角眉梢透出掩不住的喜悦,即为人父的紧张也偷偷溜上脸庞。

   沙土被摊开在太阳地里,尽享阳光的抚爱。农人拿筢子搂出一道道沟痕,不停地翻晒,像翻晒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攥一把晒干的沙土在手,柔柔绵绵细细,愈是攥的紧,愈是如水流出,纷纷扬扬争抢着随风散去,在太阳光下晶晶亮的闪着,这便是上好的沙土了。

   用箩筛筛除杂物之后,沙土便可以进入砂锅里加热了,这道工序叫做炒沙土。缺了主劳力的家庭挖不来沙土,便端了砂锅到邻家去借一些。无论到谁家,她的砂锅都会被装满已筛净的细沙,几乎要溢出来。他们懂得加热沙土,能够蒸干水分,杀死细菌,具有更强的吸水性,保暖又舒适。到现在我都固执地认为,沙土的透气性也是远高于今天流行的“尿不湿”一族的。当初我家孩子落地时,就下了决心,让孩子也能如我们这代人一般,享受沙土口袋这一自然的恩赐。因为种种阻挠,终未成行,徒增一桩憾事。

   沙土是很容易炒熟的,用灶膛的余火就能把它烧开,沸腾的沙汩汩突突如涌泉。倘若母亲不放心,就多填一把灶火,将它烧至滚滚烫烫。把砂锅搁置一边,稍作降温,就可以倒入沙土口袋了。

 

用箩筛筛除杂物之后,沙土便可以进入砂锅里加热

   沙土口袋--也就是婴孩的睡袋,是妇女们用勤劳的双手织成缝就的,这样的手织粗布细密不漏沙,且愈洗愈是柔软舒适。那时候吃穿住行用全来自于自己的劳动,很少成品,甚至半成品,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袋大多是红色的粗布,代表了吉祥如意。沙土装进口袋时,还热得多,母亲们便会探了手进去,慢慢地摊匀、降温,用自己的肌肤感受着沙的温度。脱离母体不久的婴孩,被抱进暖暖的沙土口袋里,便如重新住进母亲的怀抱,欢喜地举了小拳头,抬高了小脚丫,土布口袋便此凸彼鼓,一同表达着它的快意。再大些的婴孩,更是欢喜地把小屁股高高地擎起、落下,口袋周遭便落下一些欢腾着的沙尘。

   孩子托管给老人看,也有失手的时候。记得我表妹降生时,她年迈的姥姥把孩子抱进没有摊匀的沙里,表妹紧挤了双眼,摇着小拳头,横咧开小嘴,猛然爆出抓心的哭声。舅母赶忙把她抢出来,可是表妹肉肉软软的脚丫子已经烫伤。舅母的眼泪便跟着哗哗地落。

   孩子拉尿在布袋里,只需提起口袋尾部抖一抖,湿作一团的沙便会滚在一边,不会脏了孩子。因为有了土口袋,妇女们也就耽误不了手头的活计。推磨、烧火、纺棉、织布、纳鞋底,样样不落。因为沙土重实,孩子穿了也不会爬开去,从土炕上跌落,就相对安全些。大人把孩子放在沙土口袋里,甚至放心地到坡地里干活。记得大姨家孩子多,没有人手看孩子,个个孩子穿沙土到一周岁多。那时,孩子已经能站立,大姨把孩子装在布袋里,随即用了绳拴在窗棂上,由他自己玩耍。等大姨回来,孩子依旧乐呵呵地隔了窗棂,伸了小胳膊呼唤着娘亲;孩子忽闪的瞳仁,咿呀的叫声更是猛烈撞击了娘亲的心扉,揪扯得她心疼不已,猛然扑过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将在怀里……

   穿了沙土的孩子大多不感冒发烧,不生痱子。冬天沙暖,孩子的屁股温温的;夏日沙凉,则爽爽的。就是久病卧床的老人,常睡沙土,便也不会生长褥疮。

   现在有些地区流行沙土浴,人们将自己囫囵淹没于沙土中,直至脖颈,只留了脑袋在外面,据说有着排汗、祛毒及美容的功效。由此看来,我们的先人自有他们的睿智。

    专家点评

   黄河,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通过“穿土的孩子”为我们进行了一次鲜活而真实的呈现。作者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河三角洲腹地,黄土不仅孕育丰富的食材,更是成为孕育孩童的“温床”.“沙土就是他们的衣衫”,这一件特殊的“衣衫”里面,既有父辈的智慧,也有父辈责任,它恰如黄河一般,绵延流长。可以说,“穿土的孩子”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象征。

    >>>>相关阅读:小孩儿怎么把土穿身上?快来一起涨姿势!

   土裤子由土和裤子两部分组成,用来吸收婴儿的小便和大便。土裤子是没有裤腿的,但又不是裙子,底是缝死的,类似一个布袋,一般长70公分左右,宽45公分左右。

   小孩穿土裤子,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出生的婴儿要靠穿土裤子长大。土裤子由土和裤子两部分组成,土,要用细软的沙土,刚挖来的沙土是不能用的,首先要在阳光下边凉晒,凉干水份并利用阳光消毒,再用细锣过一遍将土中的杂质及硬块去除掉,备用;裤子,外观酷似口袋,用布做成一个口袋样子的筒,下边口子要封住,上边再安上两条背带,装上事先准备好的沙土土裤子就做好了,穿上后感觉非常的舒服,如果事先再加加温哪就更加舒服了。

   土裤子是环保型产品,土来源于自然,用后又可以放回自然,据记载,穿土有很多好处哪,一可以治病,对脚气等病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其次穿土还可以预防褥疮发生。

    作者简介

 

赵红

   赵红,博兴实验中学教师。散文见于《时代文学》《当代散文》《先行者》《语文报》等书刊杂志,多篇文章获省市奖励。

    诵读嘉宾

周诺

   周诺,山东卫视《早安山东》新闻主播,这是山东电视台最权威最全面最新鲜的一档直播新闻节目。十年来,她一直在电视新闻事业中全情奉献,在两会会场,在800米深的矿井下,在医院的手术室,在青荣城铁的开通仪式上,在青岛跨海大桥通车直播现场……你都会发现她的身影。除了电视本身,她还有许多爱好,四岁练就的手风琴演奏让她在每次的文艺活动中都大显身手,独有的同声译谱功夫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喜欢体育运动,在校期间是排球队的二传手,擅长游泳、羽毛球等运动。

    传承齐鲁乡俗文化遗产,以文会友,欢迎关注齐鲁网!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