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频道>>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与代表、专家对话

2016-03-14 15:25:44 人民日报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与代表、专家对话

    融合信息技术 创新育人方式(两会e客厅)

    本报记者 董洪亮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4日   12 版)


    “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式。”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通过教育信息化,争取今年全省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开出优质课。”

    ——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代表

    “以教育信息化打通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鸿沟,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怎样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题图,左二)、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代表(右二)、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右一)做客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共同探讨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访谈由本报记者董洪亮(左一)主持。

    全国87%的中小学接入互联网

    主持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有哪些进展?

   杜占元:“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方针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充分确立,保障条件进一步夯实,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7%,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80%,超过36%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

   郭生练:在湖北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和教学点要开足课、开齐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作为教育信息化的试点省份,我们鼓励多方参与,整合高校优质资源,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争取2016年全省所有学校和教学点要开齐课,开出优质课。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高位均衡

    主持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怎么做?

   杜占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指导。我们要不断地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育人的方式、教学的模式,包括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流程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等。统筹推进区域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过程精细化,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加大开放的力度。打破信息壁垒,扩大共享的覆盖面,为教育公平作出积极贡献。

   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应该从应用阶段走入融合阶段,解决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不仅要开齐课,还要开好课,实现教育高位均衡,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主持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阶段,也面临认识、应用和内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教育信息化怎样提升和拓展?

   杜占元: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是必经之路。“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力促教育信息化“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就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的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从服务教育本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的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即“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分类指导、完善机制”。我们希望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大幅度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效能,再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争取实现这样的目标——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

   杨宗凯: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时间比较晚,但我们也有后发的优势,因为信息技术很多最新的成果能为我们所用。

    栏目统筹:唐露薇 管璇悦 孙立极

    摄影:李维娜 视觉统筹:李姿阅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