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华晨澄清“停售”传言 中华业务前景未明

2011-02-23 12:51:2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邢锐

   日前,对于媒体纷纷评论华晨中国(1114.HK)关于停售中华轿车一事,华晨汽车表示此消息有不实之处并对此予以澄清。华晨汽车公关部称,“中华轿车业务在2009年底就已经从华晨中国剥离出来,双方已不存在任何关联。”

   记者在华晨中国于2010年1月5日发布的关于剥离中华业务的公告中也发现,华晨中国在2009年12月31日完成出售中华沈阳华晨金杯汽车的中华业务的交割后,已不再持有中华业务的任何权益。这一点与华晨汽车的说法吻合。

   记者同时查阅了华晨中国于今年2月14日发布的预盈公告,该公告中称,公司预期在2010年度将录得净盈利,主要得益于公司间接持有50%股权的华晨宝马业绩的强劲增长以及2010年停止经营中华轿车业务。其中关于中华业务内容表述比较清楚。华晨汽车表示,中华轿车停售传言来自媒体误读了该公告的部分信息所致。

    华晨为整体上市铺路

   “把中华轿车业务从金杯汽车剥离出来,实际上是一次战略调整。”华晨汽车总裁祁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祁玉民所谓的战略实际上是指华晨集团整体上市的事情。据知情人士称,华晨集团旗下的三个上市公司ST金杯(SH.600609)、申华控股(SH.600653)和华晨中国(HK.01114)中,ST金杯是华晨集团实施整体上市的最好的壳资源,但中华轿车业务持续亏损却将金杯汽车拖入到了退市边缘,因此,华晨汽车通过一次性亏损减值的办法让ST金杯戴上了帽子,“这是主动戴帽的。”祁玉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ST金杯的A股上市公司资格。2010年火暴的汽车市场和祁玉民的资本腾挪之术让ST金杯在2010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保住了上市公司资格。

   而且,让祁玉民得意的是,中华业务剥离的过程中减少了16亿元的负债,减轻了中华业务的偿债压力,“这有利于中华业务的开展”。中华品牌公关部人士表示,中华轿车业务从金杯汽车公司完全剥离出来后,其所有业务均由华晨集团直接掌控,在集团内与金杯汽车、华晨中国等属于平行的公司架构关系。

   “可以说,中华业务的地位因此有所提升”。汽车专家贾新光称,中华业务划归到华晨集团实属无奈之举,“如果中华业务盈利能力很强,也就不可能被金杯和华晨中国一脚踢开。”他还表示,中华业务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华晨不能迅速扭转局面,势必还会影响到华晨汽车的整体上市规模和进程。

    中华业务前景未明

   华晨汽车于日前公布了中华轿车2010年度的总销量为15.97万辆,同比增长34.9%。另外,如果按照华晨汽车公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2015达到1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中华轿车将以每年32%的增速上行。但中华轿车能做到吗?

   祁玉民对此表示乐观,“未来,A级车还将陆续推出A3、A4等全新车型,进一步丰富中华A平台生产线,使A平台与现有M平台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他还表示,中华还将布局C级车战略,尝试向上突破。目前,中华品牌旗下除中华尊驰外,骏捷、骏捷FRV、FSV、CROSS以及飞炫等个性化车型在A级车市场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能够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方向”。事实上,华晨的用意是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在A级车市场中稳固中华轿车的品牌形象。

   “但个性化产品风格的强化同时也逐渐模糊了中华品牌原有的定位。”贾新光并不认同中华轿车的这种风格迥变。他告诉记者说,中华轿车最早将竞争对手锁定一汽红旗,中高端定位非常清晰,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实现最初的设想。

   “眼下中华轿车品牌高度降了很多。”贾新光告诉记者说,这主要是缘于2006年的那次降价甩卖中华尊驰的决定。在经过混乱的后仰融时代直到2006年祁玉民上任,华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中华尊驰的价格垂直降落,从B级定位杀入A级市场中,中华尊驰从月均不到百辆跃升至千辆,这被华晨汽车认为是一个战略性的转折——解决了库存,回笼了资金。贾新光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称,“华晨汽车的这个举措是个短视行为,虽然对于当时紧迫的现金流有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中华的品牌价值随即大幅缩水。”

   是否得不偿失呢?目前中华尊驰仍然在售,但销售数据基本可以忽略,更无法提及品牌效应了。“现在,中华的销售压力都在骏捷及其平台衍生出来的个性化产品身上,但市场竞争能力有限,能否起到提升品牌的作用还很难说。”一位熟悉华晨企业的业内人士称,中华轿车在与奇瑞、吉利、比亚迪这样的民营企业的较量中也落于下风,不幸成为了强势市场中的弱势品牌。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