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万华回应本报质疑
本报讯 上周六《大众证券报》报道了“烟台万华:大股东涉嫌违反承诺”一文,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不少投资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表达对此事的关切。为此,记者昨日采访了烟台万华证券事务代表肖明华。
以下是记者采访肖明华(下称“肖”)的对话记录——
问:公司在2000年12月上市时,控股股东万华实业曾承诺“不以任何方式从事任何与股份公司直接或间接竞争的业务”。万华实业今年1月花费12.63亿欧元巨资去收购一家与烟台万华存在明显同业竞争的企业——匈牙利BorsodChem公司(BC公司),为什么明知违反承诺却仍然去收购?
肖:大股东最终目的是想把这个“收购过来的同业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注入之后自然就不存在同业竞争了。
问:为什么上市公司不选择自己直接去收购,而是从大股东手中间接收购?
肖: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在程序上比较麻烦;万华实业属于非上市公司,进行海外收购比较方便。收购需要抓住时机,譬如合适的时间、合理的价位。
问:万华实业收购BC公司,花费了12.63亿欧元,而BC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6.45亿欧元,负债总额为14.73亿欧元,净资产仅为1.72亿欧元,交易价格相比净资产溢价634.3%。这个价格合理吗?
肖:收购价包括三部分:一是BC公司原来有银行贷款,利率比较高。我们大股东现在牵头,由中行重新贷款“以新换旧”,这部分贷款约9亿欧元。新贷款利率比原来贷款要低;二是大股东直接通过海外的子公司借了一部分资金给BC公司,用来支持它目前正在进行的MDI项目;三是剩下的约2.2亿欧元,就是用来购买股权的。
问:BC公司的净资产只有1.72亿欧元,万华实业收购价到底是如何确认金额的?公司为什么在公告中披露的收购价为12.63亿欧元,而不是2.2亿欧元?
肖:实际上,万华实业用来购买BC公司的96%股权花费为2.2亿欧元左右,银行贷出的9亿欧元将来还是由BC公司偿还的,大股东不承担还款责任。对外披露的12.63亿欧元收购价,这是律师给的意见,使用的方式是把所有的项目进行“打包”。
问:2009年BC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折合人民币高达14.4亿元。如果BC公司在未来18个月内运营没有能够出现显著改善,公司是否还会选择收购?
肖:既然要做这个项目,肯定不会让它一直亏损下去,最终还是希望通过把它并购过来以后,利用我们的管理优势来改善它现有的状况。
采访完毕后,记者随即将烟台万华公司的解释反馈给打来电话的投资者。
“用‘买肉’价格去‘买菜’,一开始就觉得十分奇怪,原来这里面还有借款,9亿欧元的借款公司为什么不披露?掺杂在收购款中谁能看的懂?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投资者秦女士说。
一位来自济宁的投资者则向记者表示:“既然万华实业已经明确BC公司以后要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作为公司股东,我最关心的是这部分资产以后会按什么价格将注入到上市公司,是2.2亿欧元,还是12.63亿欧元?”。对此,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记者 张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