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现莉
在新股破发蔚为风气的当下资本市场,新联电子(002546)的登场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信心。
新联电子在上周五登陆中小板,开盘即涨24.26%,当天报收于46.40元,涨幅达37.28%。不过,在14日深沪股市放量大涨的情况下,新联电子跌3.45%,以44.80元报收。
优势明显
长城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周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经过前一阶段的破发狂潮,人们对新股价值的判断更为理性应该是新联电子能够解开破发魔咒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2月份以来,具备发行价格的10只新股的平均发行PE仅有52倍,较之2010年12月份的75.8倍与今年1月份的72.9倍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另外,新股的超募资金也下降了超过两成。
新联电子在智能电网建设细分市场中独特的优势地位使各方对其发展前景普遍看好。该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软、硬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此领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其产品主要包括电信息采集系统从主站软件、230MHZ专网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公网电力负荷管理终端、采集器、智能电表等。其中230M专网终端市场份额接近30%,公网终端约10%,主站设备累计份额超过5%,均位居细分行业三甲。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余贻鑫余贻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是实现电网用电环节智能化,乃至整个智能电网的硬件基础。系统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通过与营销等应用系统相连接,可有效推进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乃至实时电价等电费控制策略,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力营销。另外,系统相关技术和设备经过一定的衍生和改造,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级储能装置的充放电控制、微电网的发用电智能调度等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在“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目前阶段,用电侧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市场培育完善,最具备规模推广条件。
在国家电网的规划中,信息采集系统的投资将占到用电环节总投资的30.8%,到2014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5年内的总投资接近530亿元,行业规模可维持30%增速。国家电网公司的投资并非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唯一资金来源:对于新装用户,电网公司在江苏可向用户收取每台21000元,上海为15000元,用于部署负荷管理系统,其中主要设备是具备负荷控制能力的专网终端。考虑用户出资及南方电网的投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整个市场容量有望到达年均200亿元。
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其中第十八条规定“电网企业应通过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负荷监测和控制,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70%以上,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10%以上,100千伏安及以上用户全部纳入负荷管理范围。”目前,国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尚不足5%,随着《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各电网企业对本地区的电力负荷监测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将导致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联电子凭借在该领域多年浸润形成的自身优势,将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募集投向
新联电子此次发行募集资金计划投资于“电能信息采集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项目概算投资21126万元,公司已利用自有资金投入2967.02万元,其中新联电子承建的江苏省电网数据智能采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于2011年6月建成。该中心建成之后,新联电子将添置大批高精尖仪器,并纳入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网。预计研究中心每年可完成智能电网技术合作项目2—4项,新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突破5项。
在产能方面,目前专网和公网终端产能利用率高达165%和470%,外协占比超过70%。募投项目预计在2011年第四季度达产,实现专网终端年产3万台,公网终端年产62万台,采集器年产30万台,产能瓶颈得到解决。
虽然新联电子市场区域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但由于地处江苏,经济发达用电需求大,公司在江苏地区的销售额占比偏大,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1—9月比例分别达到54.78%、52.58%、57.17%和51.59%。其中,公司230M专网终端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在江苏,而近三年江苏地区对230M专网终端的招标总量约占全国总招标量的65%。显然,新联电子在江苏以外地区的市场还有待于大力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