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凯迪电力豪赌生物质发电 盈利前景存疑

2011-01-27 14:23:18 人民网

    “豪赌”生物质发电

   近日,凯迪电力收购控股股东凯迪控股下属的3家生物质能发电厂的议案,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自此,凯迪电力已经收购了23家生物质能电厂。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未来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补充,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告诉本报记者,虽然生物质发电给凯迪电力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所收购的生物质电厂大都还处于建设阶段,且投入巨大,公司具有较大的经营压力。

   2009年,凯迪电力收购了9家生物质电厂,同时定向增发不超过1.5亿股,募资不超过18亿元,用于发展其中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但未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

   本报记者从凯迪电力非公开增发预案中发现,凯迪电力7个募集资金投放的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0.82亿元,单个项目最少的投资额度也有2.2亿元。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定向增发被否,是因为生物质电厂项目不被看好,同时质疑凯迪电力是否还有巨资投入这9家生物质能电厂。

   2010年7月,凯迪电力逆势而上,又收购了11家在建的生物质电厂。然而,要将这11家生物质能电厂完全建成投产,就凯迪电力目前的资金实力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压力。

   但为了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将生物质能发电业务做强做大,凯迪电力向控股股东凯迪控股转让其所持联营公司中盈长江25%的股权,转让价格为4亿元。之前的3月18日,凯迪电力以2.18亿元转让东湖高新14%的股权给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此外,凯迪电力还准备发行不超过12亿元的中期票据。

    日前,凯迪电力再次收购的3家生物质能发电厂,也没有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种种迹象表明,凯迪电力正在“豪赌”生物质发电,且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凯迪电力选择生物质能源产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以目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策环境、大股东凯迪控股储备的技术及管理资源来看,凯迪电力已经能够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建立有效的、能赢利的商业模式。

   据悉,早在2004年,凯迪电力控股股东凯迪控股就把目光瞄向了生物质能源开发领域,并成为当时国内最早进军生物质能源的少数企业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凯迪控股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质能源管理和商业运营模式。

   目前,凯迪控股仍持有88家生物质电厂的股权,并曾承诺将其全部注入凯迪电力。可以说,大股东凯迪控股有意要将凯迪电力打造成为国内生物质发电领域的龙头企业。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凯迪电力的模式是以投资的名义,向各地政府贷款,自己基本上投资很少,然后利用自己的工程公司从中赚取利润,其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发电。

    盈利尚需时日

   “目前,国内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无法实现稳定盈利。”周修杰表示,生物质能发电厂还没能摸索出有效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凯迪电力仅仅把生物质发电作为主营业务支撑整个公司的话,前景很难想象。

   据了解,国内几乎所有生物质发电项目一投产就陷入亏损,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各地争建生物质发电项目,燃料短缺令生物质电厂“无米下锅”,激烈的燃料争夺战推高了成本。

   比如,凯迪控股在江苏宿迁的生物质电厂旁边,就盘踞着中节能宿迁建设的一号生物质能发电机组以及江苏国信的秸秆发电项目,另外,还有几家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建或已被核准立项。

   不过,随着国家逐步完善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税收、财政等政策,生物质电厂的经营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从2010年7月1日起,生物质发电统一按照每千瓦时0.75元,把生物质电厂的盈利水平提高了约7分钱。这对项目投产后盈利的正面贡献非常明显。

   但业内人士担心,在政府提高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后,各生物质电厂为提高发电小时数,抢夺燃料,推高燃料价格,进而电厂发电利润被吞噬。

   正因为上述原因,相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凯迪电力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赢利前景,关键要看公司对燃料收集、供应、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是否到位。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公司目前仍需要在营运方面积累经验。如果扩张过快,将容易出现人才和管理跟不上的情况。(记者李晓红)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