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纽银开业爆内讧 合资基金七年之痒

2011-01-20 15:14:31 时代周报

    比纽银基金闹得更大的,是申万巴黎的两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和申银万国证券长达7年的“婚姻”破裂。

    本报记者 毛瀚民 发自深圳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句话套用在新成立不久的合资基金公司—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下称“纽银基金”)身上再合适不过。“纽银基金出了大事,第一只新产品还没募集结束,负责营销市场部的首席市场官陈鹏就走人了。”

   1月18日,这一消息在多位基金圈市场人士口中传播。业内人士称,这对于新近获批的三家新基金公司而言,不缔是个坏消息。对于走到了七年之痒的合资基金公司“并不突出”的表现,招商证券基金研究员宗乐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股市和境外成熟市场完全不同,“中国股市没有很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而数量化的投资方式目前也不怎么行得通。”

    纽银基金爆地震

   2010年7月,纽银基金获批成立,4个月后,11月14日在上海举行了盛大开业仪式。12月20日,首只产品即纽银策略优选基金破茧而出,由明星基金经理闫旭担纲基金经理,并命名为纽银1号。

   “纽银1号”一个月的募集期还没满,即传来人事地震的消息。一位公司总部在上海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对时代周报称,从首席市场官陈鹏、营销总监林烨含到一线市场员工,“目前都在动荡之中,休假的休假,离职的离职”。原因是“新公司成立,尤其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在投资理念、企业文化、营销管理方面差异比较大,磨合很痛苦,内耗很常见。”

   据悉,纽银基金注册资本2亿,中方股东西部证券出资51%,外方股东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集团出资49%。

   其中,外方股东背景颇为显赫。纽银梅隆集团为美国第六大、世界一流金融机构,其拥有逾200年的金融服务业界盛誉与强大的海外投资。

   纽银基金管理层简历也很靓丽,纽银基金董事长由来自西部证券的安保和担任,总经理由纽银梅隆集团中国区业务负责人胡斌出任,他历任梅隆资产管理集团Standish(波士顿)高级定量分析师、副总裁等职务,典型的海外华尔街基金经理资历。

   纽银基金还从华宝兴业基金挖来明星基金经理闫旭负责投资。此外,产品发行、市场方面,由原中欧基金副总、具有13年以上证券及基金从业经验陈鹏担纲,2010年3月,陈鹏辞去中欧基金副总职务。陈鹏历任天同证券上海业务总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天同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国海富兰克林基金销售总监等。而营销策划总监一职,则是华富基金原市场总监林烨含,也有较丰富经验。

   孰料公司成立伊始,陈鹏和林烨含便先后离职,目前这两个职位仍然空缺。纽银基金有关负责人1月18日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复称,林烨含的工作暂由来自东方德盛的顾建军接管。纽银基金目前46位员工,近期仅有林烨含一人因为个人原因离职,并再次强调,陈鹏目前是因为肺炎处于病假中,没有离职。而陈鹏的工作据悉由总经理胡斌暂时负责。

   与此同时,纽银1号在建行的发行募集情况仍然非常不乐观。据多位基金业市场人士透露,纽银1号截至记者发稿,只募集了2亿左右,距离发行结束—2011年1月21日只有一周时间,而纽银方面对第一只基金的预期是10个亿,至少有8个亿的目标缺口。纽银基金的说法是,“到时候,我们只要看结果就行了。”对于纽银1号目前募集了多少资金,纽银基金表示,按照规定不能在基金募集期公布募集数据。

   接近纽银基金的人士称,陈鹏要离职主要是与总经理胡斌不合。外界普遍认为,代表外资方股东的胡斌性格比较强势,而代表西部证券方面的中方势力偏弱。此前按照胡斌的理想,他要以其全新的海外市场理念,用3-10年的时间,将纽银基金打造成中国基金业的一流公司。

    申万巴黎闹分家

   比纽银基金闹得更大的,是申万巴黎的两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和申银万国证券长达7年的“婚姻”破裂。

   申万巴黎早前发布公告称,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与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有33%的股权全部转让。

   在2010年9月9日发布的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分级指数基金招募说明书上,对于基金管理人的描述显示,在董事会的组成中,包含有姜国芳、毛剑鸣、杜平、陆文清、MaxD iulius、毛应、王大东、袁恩桢和赵霄洛。

    其中,除4名独立董事外,董事长姜国芳、董事杜平和陆文清来自于申银万国方;董事毛剑鸣和MaxDiulius来自于法国巴黎银行方。在高管构成上,毛剑鸣为总裁,来自申银万国的过振华则担任副总裁。此外,来自申银万国的来肖贤还担任了督察长。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分析,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一旦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其所派出的毛剑鸣等人的离开将是顺理成章 的 事, 三 菱U FJ入股以后,申万巴黎的人事大换血已经可以预见。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个解脱。”这位基金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双方在众多问题上的分歧,自前法方代表、总经理唐熹明2007年辞职后,法方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对于管理权的争夺,而随后接任的毛剑鸣,“主要工作就是走走签字流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法方撤离,对申万巴黎未来的走向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实际上,申万巴黎中外股东的最终分手虽然有些极端,但在其漫长的磨合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中外股东双方的投资理念、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分歧,在众多的合资基金公司中,却绝非特例。

   纽银基金的出师不利以及申万巴黎的分家风波,对新近成立的公司平安大华基金或许是个挑战和借鉴。与纽银基金成立第二日就火线上报产品不同,于2010年9月底获批成立的浙商基金步履则略显闲弛,11月举行完开业典礼后才开始产品的申报。11月19日,浙商基金上报了名为“聚潮产业成长”的股票型基金。另一家新基金公司平安大华基金于2010年12月29日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中国境内的第63家基金管理公司。

   这一次,平安牵手的是新加坡大华银行旗下的大华资产管理公司。该基金总部位于深圳,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为目前中国基金业注册资本金最高的基金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在平安大华基金的人员配置上,该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及投资研究、市场营销、监察稽核、基金运营、信息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已全部到岗。其中,杨秀丽将担任平安大华基金董事长,总经理则将由李克难担任,拟任投资总监由华夏基金前基金经理颜正华担任。

    合资基金新挑战

   2008年时,合资基金公司数量首次与中资基金公司打个平手。截至2010年9月的61家基金中,有36家合资基金和25家中资基金,占比分别为近60%和40%。

   据天相统计的2005年以来的基金公司整体净值增长率排名显示,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中资基金的整体净值增长率好于合资公司,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中资公司占比均超过60%。而在2006及2008年两年,合资基金却更加领先,尤其是2008年,排名前十位的基金中有8家合资公司,且当年排名垫底的某家中资基金却正是前一年排名首位的该公司。

   天相最近一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外资基金公司仍未有明显的业绩差距,基金公司整体净值增长率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华商、大摩华鑫、东吴、汇丰晋信、信诚、农银汇理、中银、金鹰、银华和泰达宏利,其中合资基金公司为6家。

   虽然中外资基金公司各自收获了好年份,且个别时期数据显示合资基金在市场大跌时明显跑赢中资基金,但是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合资基金这些年却并没有因引入外方股东而在成绩单上有当初所预想的高分。业绩是一家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命脉,那么公司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就是决定其管理费收入及公司利润的关键。客观来看,合资基金公司近些年在规模扩张上的速度明显低于中资基金公司。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2007年以来的行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十家公司分别为华夏、易方达、嘉实、博时、南方、广发、大成、华安、银华、交银施罗德。其中,中资基金公司占到8家,合资公司仅有嘉实和交银施罗德2家。而在2007-2009年间,也仅有嘉实、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景顺长城和上投摩根分别跻身过规模前十名,且合资基金公司在规模前十位中的占比始终徘徊在2至3位。

   “这种现象在以合资基金为主的上海基金业尤为显著,像股份到49%之类的外方股东,一般都会希望在公司获得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正因为西方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有着巨大的理念差距,双方内耗及斗争严重。”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吴兴先表示,自基金首度引入外资7年来,无论是在资产管理总额还是净值增长方面,合资基金公司都没有表现出对于中资基金公司的明显的优势。

   对于合资基金公司“并不突出”的表现,招商证券基金研究员宗乐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股市和境外成熟市场完全不同,“中国股市没有很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而数量化的投资方式目前也不怎么行得通”,而这些合资基金背后“威名赫赫”的外方股东所奉行的“价值投资”,在中国行不通。一位基金业内人士也表示,受基金规模和业绩排名的压力,在国内的基金业,价值投资已经被边缘化了。

   另一位分析师则表示,外方股东往往通过复制境外成熟经验来对待国内基金市场,大多着力于加强客户服务、品牌塑造和风险管理等。但对国内基金投资者来说只有基金业绩才是最真实、最具有说服力的。因此在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通过货币基金对冲规模和基金管理人员的薪酬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外股东间的矛盾往往不可调和。“外资方不明白中国人的做事方式。”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