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山东4大港结盟釜山重复建设存隐忧

2010-12-01 13:50:59 新民网

    竞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再度白热化。

    山东省政府日前表示,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4个港口已与韩国釜山港正式签署了“4+1”港口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

    这是继几年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确定建设“大连港”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滨海新区规划》将“天津港”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竞争格局的又一场重要争夺。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事实上,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同属一个港口群,腹地比较临近,港口重复建设的隐患一直存在。虽然目前发展相对稳固,尚未到整改迫在眉睫的阶段,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地方“以港兴市”的势头再次强劲,不得不引起警惕和重视。港口整合尽管困难重重,也必将是未来的大势所在。

    “4+1”港口战略联盟

    据悉,韩国釜山港是韩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占韩国集装箱总吞吐量的74%。

   山东省商务厅亚洲处的相关人士昨日(11月29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山东有超过1万家的韩资企业。韩国已成为山东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及第二大投资来源地。

   依照上述“4+1”港口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形成区域性货物集散分拨中心。以发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等为重点,不断优化物流模式,实现货物进出口增量。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中国的北方港口竞争,除要面临东南亚地区韩国釜山港、日本横滨港等港口的竞争外,其内部间的竞争也非常大。

   黎雪荣表示,在国际港口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在战略上发生了变化:最早的时候,韩国提出要建立东北亚航运枢纽,采取同越南、印度并购、投资的战略发展海外码头,这样对我国的港口形成很大压力,后来韩国又提出建立全球的物流网络策略,“现在同山东联盟,应该说对双方的港口竞争是利好。港口群为了实现利益互补需要有一些明确的中心枢纽港口,以避免区域间的对外竞争和重复建设,‘4+1’港口战略联盟,会使北方港口的定位更加梯度化,从而减少内部消耗,实现共赢。”

    业内人士透露,尽管青岛未从国家层面获得定位优势,但山东省政府早已明确提出全力支持“青岛港”竞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目前从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以下简称三大港)的发展现状来看,青岛港的吞吐量已位居第一。

   相关数据显示,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十一五”比“十五”末增长110%,其中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完成1450万标准箱,5年增长92%。

   也就是说,今年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可望突破8亿吨。同时,目前青岛港已突破3亿吨,日照港突破2亿吨,烟台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山东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亿吨海港的省份。

    重复建设存隐忧

   伴随全球经济复苏,港口的稳固回升和增长,国际金融危机显现的“港口过剩”问题似乎慢慢被人们淡化。虽然各大港竞争、建设如火如荼,但业内对重复规划的担忧有增无减。

   据了解,辽宁计划5年时间内向大连港注入100亿元,山东青岛港2009年新投资30亿元,烟台港计划投资22.84亿元建设港口项目18个……

    对此,黎雪荣分析认为,目前北方港口表现出的是“结构性过剩”,而不是整体过剩。“因集装箱业务对港口业务利润率贡献最大,受利益驱使,很多港口都在规划建立集装箱码头,同质化竞争由此显现。目前在原油、铁矿石、煤炭运输方面的港口需求非常大,供给方面还存在一些缺口。一般而言,在港口使用率达到80%以上,才可以考虑建设新码头,既不会浪费资金,也可以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业内资深人士也表示,港口建设的相对过热,确实存在需求增长的合理因素,但规模过大也可能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一份中投顾问的监测报告显示,目前环渤海大连港利用率为78%、青岛港为68%、天津港仅为55%。在此基础上,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各港口还在大兴土木,并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港口发展规划。

   “这和经济腹地的货物有关,北方港口特别是环渤海,从增长速度来看,各个港口集装箱业务并不是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存在货源的互相流向对方的现象,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双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竞争加剧。”业内人士透露。

   北大纵横运输物流咨询中心总经理雷春昭认为,“重复建设”从各港口建设动力来看是必然的,谁都想当老大,谁都想做综合港,谁都想获得更多的份额,但从国家角度,从规划和建设上应该有更多的措施予以协调和控制。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