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生物医药“十二五”,谁的“盛宴”

2010-11-16 09:45:17 中国经济时报

   尽管医药行业的各细分领域竞争激烈,但生物医药多只个股表现“出色”;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生物上市公司整体受益,只是业绩增速高低的问题

    ■本报记者  李国鹏

   在国家《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还未有时间表之际,各省市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却进行得如火如荼。

   据《云南日报》11月1日报道,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将于近日全面启动实施。期间将组织各方投入800多亿元,以打造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元优势大产业。

    同时,北京、上海也规划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宏伟蓝图。

   11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电多个省级卫生、行业协会等部门,得到的答复大多是(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或正在上报省发改委,“等待批复”。

   利好政策下,国药集团已于10月25日宣布旗下中生集团及其下属兰州、武汉、长春等六大生物制品所已确定整体上市。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的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医药行业的各细分领域竞争激烈,但生物医药多只个股表现“出色”;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生物上市公司整体受益,只是业绩增速高低的问题。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提醒,不要让大好形势成为觊觎者的“盛宴”。

    “钱”景诱人

   半年报显示,生物医药板块主要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普遍增长并超过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华兰生物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超过100%。

   据天相二季度统计,基金对生物医药板块增持比例为2.36%,所持市值395.36亿元。

   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略超过1万亿元。有关专家表示,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总产值接近4万亿元。

   “在生物医药的诸多细分行业中,医疗器械、疫苗等细分市场的增长非常显著,且充满想象空间。”主营生物药品、疫苗的郑州时间药业副总经理刘景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但我国高端生物制剂供给相对稀缺,整体较落后,但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比如,单体克隆抗体、重组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新型疫苗、天然植物药等某些细分领域产品均处于领先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甚至几乎同步。”方正证券医药分析师刘亚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些产品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代表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

    产业如何升级

   面对巨大的“诱惑”,尽管各地的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并纷纷出台倾斜政策,但作为实施产业的载体企业是否均能“消化”呢?

   分析人士表示,创新型医药上市公司未来将会作为政策支持的首选,为了共享产业“盛宴”,预计将有更多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寻求产业升级或业务转型,“其中应含制剂创新。”

   数据显示,医药工业产业链的核心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这三个环节在整个医药产业中所占利润比例分别为5%、10%、80%。

    “可见制剂创新在拉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比原料药要有效得多”。分析人士指出。

   “目前我国400多家的生物企业,规模上小、分散,有竞争力的不多,大多是仿制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刘亚明说,产业升级的政策扶持还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政策上,国家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和企业科研支持力度,缓解了企业前期研发大的风险。

   税收政策上,像2008年经济环境不好,国家就采取了税收优惠,对高新生物等企业优惠15%,因为生物医药很弱小,占GDP的5%,而国外则占到10%—15%,所以它上升的空间很大。

   价格方面,国家会倾斜,尽管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还没出来,但方向很明确,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研发能力强的企业,自然就能获得较高的定价能力,一般都会有80%—90%的毛利率。从国外经验看,价格放开、定价与研发能力相关的技术等,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政府会尊重市场规律,不会在价格上捣乱、人为压低。归根结底,还是靠企业自身的产品、技术营销等综合实力。

   “我们是血液行业的龙头之一,自上市以来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均稳步上升,而且疫苗业务在2009年也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公司的乙肝疫苗也即将上市销售”。华兰生物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公司战略规划方向明确具体,疫苗和血液制品两手抓。

   此外,在政策引导和高利润、高增长率的刺激下,一批传统的中国医药公司也将业务内容转向为生物医药公司。

   “公司已对外公开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彻底转型为生物医药公司,并已在研发上投入巨大资金”。一家以生产中西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医药公司中层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海正药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下游延伸,实现“从原料药到制剂”的业务转型,努力将制剂产品出口到国际高端市场。

   “产业升级可加速行业整合,淘汰小、散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以提高行业整体的安全性”。长江证券医药分析师周鹏在电话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对于市场担心的觊觎者“盛宴”,周鹏表示,至于各地的规划,从政策层面来讲,钱不会一下子到位的,会分批下来,如果一期投下去看不到未来,下期可能就没了。政策的真正落脚点应是大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高科技企业。

    国际化尚需时日

   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是仿制。

   “我国的生物医药距离国际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不会一蹴而就。”刘亚明说,目前更多的出口还是仿制药、原料药。“A股市场上上市的企业里,大多市值小、竞争能力有限。”

   中国生物制剂通向国际化之路中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刘亚明说,一是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成功通过美国FDAII期临床实验。二是恒瑞医药的瑞格列汀进入美国Ⅰ期临床试验。

   对此,也有市场人士指出,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之路最大的障碍是“首仿、创新”。同时,国家战略支持也不够。比如,美国制定了《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修改了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和投资生物产业。日本政府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韩国提出了举全国之力发展生物技术。

   “我们目前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短期内还难达到印度、日本这样的水准,至少需要一个过程,在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壮大自身实力”。刘亚明说,国内生物制剂企业还是需先练内功,抓住内需,因为内需旺盛、缺口很大,多些厂家生产多些竞争,把市场做大,多提供给市场更多的产品,“短期内先做好国内市场就很了不起了”。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