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企业风采>>公司产业>>

光伏行业的双城记 尚德英利的爱恨情仇

2010-11-09 16:21:33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易斐 北京报道

   一直以来,无锡尚德的成功都被看成是业界的神话,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而今年,南非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让中国英利大有“盖过”尚德的势头。

   5年前,当尚德剥去国有股份外衣成功上市的时候,苗连生和他的中国英利还在被国有股份制改革所羁绊。而同样是在2005年,中国英利控股的天威英利与无锡尚德为争硅源交战蜀川,却因英利有国有控股的背景,使获胜的天平倾向了自己,尚德由此败北。

   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尚德、英利都在借机扩大地盘,但在方式和路径选择上则大有不同——前者在提升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后者则以完整的产业链做依托,视线开始转向于做技术和标准的制定者。

   英利集团CFO李宗炜曾表示:“目前,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进入‘大鱼吃小鱼’的规模化阶段,由垂直并购转向横向并购。”那么,尚德、英利这两大太阳能巨头在成长了数年之后,新的交锋是否还将上演?

    英利无耐的“红顶商人”之路

   1998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尚德落户无锡。这两家企业成立之路都充满坎坷。

   当苗连生厌倦于倒卖化妆品的时候,其眼光瞄向了光伏太阳能。1993年,他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太阳能霓虹灯生产线,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新能源概念。与施正荣常年沉浸于光伏研究不同的是,苗连生选择太阳能依靠的是商人敏锐的嗅觉。

   不过,要发展太阳能,只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贷款,英利作为民营企业当时根本没有获得贷款的机会。无奈之余,苗连生只有出让60%的股权引入国有资本,将公司进行重组,才有了后来的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引入的国有资本便是拥有政府背景的天威保变,双方达成了君子协定:保变不干涉经营,只以投资者身份参与。英利重组后第二年,便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生产项目,这是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但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项目。

   作为投资方的天威保变,在投资英利的时候很多人就有不少顾虑:其一,顾忌于英利的民营企业身份;其二,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太阳能光伏是干什么的。这与施正荣最初遇到的尴尬如出一辙——当尚德决定拿太阳能产品去打开市场的时候,国内没有人敢保证“那玩意儿好用”,同时,很多人对国产货也不感兴趣。

    面临生存危机均“亮剑”海外

   国内市场四处碰壁,无奈之下,英利和尚德将出路瞄向了国际市场。此时,传统能源危机的加剧迫使各国政府加快了对可再生能源探索的步伐,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有前瞻意识的当数日本,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太阳能电池发电补助奖励办法。2004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成为《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对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首先膨胀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苗连生开始改变策略,意识到国际市场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拉动力。2004年,苗连生从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起步率先启动德国市场,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紧随其后。同样,尚德在面临成长瓶颈的时候,最大的转机是从德国弗赖堡——那个被誉为“太阳能之都”的地方开始的。 两者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

   2003年6月,国际新能源产品展销会在弗赖堡举办,这是尚德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又有国际认证,不少德国经销商在展会上对尚德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大批订单从海外涌向尚德,公司此前积压的电池板很快被抢购一空。

   如今看来,尽管尚德和英利的市场开拓源自于国际市场,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这自然与他们领军人物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发展脉络大相径庭

   尽管苗连生意识到国际巨大的市场才是中国光伏产品的出路,但却苦于没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出门证”。彼时,无锡尚德因施正荣技术出身的优势,在国外市场上游刃有余。

   早在1995年施正荣的导师马丁成立太平洋太阳能公司时,施正荣就拥有十几项国际发明专利。施正荣正是凭借他掌握的十几项技术专利,从事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创业项目。创业时,除了技术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施正荣深知技术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技术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同时,有着留洋背景的施正荣,也深知国际认证对于产品推广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尚德刚开始投产时,施正荣并没有急于投放市场,而是把产品送往世界各大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真金不怕火炼。就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一年内,无锡尚德几乎拿下了所有的国际认证,继而又通过了一系列国外权威机构的认证。这些都为尚德光伏产品后来顺利进入各国市场打开了大门。在德国展销会上,尚德之所以能一炮打响,重要的因素还在于这些“出门证”。

   与尚德的技术先行完全不同的是,依靠营销起家的苗连生把市场风格完全融入了英利。英利很早就在海外聘请拥有金融界和政界关系网的当地人成立分公司,并在欧洲太阳能工程主流市场与BP、夏普等国际对手多次对决。

   英利另一个敢于挑战甚至超越尚德的杀手锏,便是完整的产业链。英利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从制造多晶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到光伏系统集成、安装服务的整个光伏产业链。不但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美国BPSOLAR、德国DEUTSCHESOLAR、日本SHARP三家有这样的实力。

   英利正是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才与全球主供应商和二级市场建立了稳固的供应关系。这种关系使其硅料库存可以达到80天左右。而尚德上市时招股章程显示,公司仅有一天半的库存量,停工待料的风险剑悬于头。

   如今看来,若不是英利上市面临更多羁绊,“中国光伏电池之王”的桂冠花落谁家也未可知。尽管此前英利出让控股权谋取了后发,但等到试图规划更大蓝图的时候,却发现前路依然障碍重重。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吹响上市集结号时 英利却成哭泣者

   对于那时的英利来讲,更大的蓝图就是海外上市从而实现快速崛起。同样,尚德创始人施正荣也有类似的想法,而且尚德的步子显然要比英利迈得快一些。

   2004年下半年,国内光伏市场急剧变化。尚德的竞争对手迅速崛起,此时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已经难以维持其原有的优势。在股东们无意追加投资、银行负债率高达60%的情况下,尚德要继续保持行业地位,上市就成了必然之举。

   对于施正荣来说,能够通过海外上市取得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完全符合自身的利益。伴随着李延人国有股份代言人的离开,尚德酝酿已久的国有股退出计划开始逐步实施,这也是尚德私有化的序幕。

   尽管实施初期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施正荣的国有股退出方案最终得到了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肯定。2005年3月,所有国有股东均同意在股权退出协议上签字。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施正荣说:“国有股的退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当时仍经历了10个月的心理战,最后还是政府的一声令下才得以落实。如果没有那一声令下,尚德估计重组不了。”

    2005年12月14日,施正荣敲响了美国纽约交易所的钟声,尚德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英利似乎并没有那么幸运。2006年上市前夕,为了控股,苗连生必须夺回关键性的2%的股权,为此苗花了2500万元——这可比当年转让高出了16倍。根据天威保变公告的《境外上市细化方案》显示,总体思路是苗连生以天威英利51%的股东权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变以天威英利49%的股权换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最终天威英利成为外商独资企业,而天威保变成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纽交所上市。敲钟人正是苗连生。

   但随后的故事却颇为尴尬,英利绿色能源开盘10.80美元,收于10.50美元,跌破11美元的发行价。而当年在同一地点上市的尚德,开盘当日股价大涨40%,收于21.20美元。业内人士分析称,英利错过了最宝贵的上市时机,在经过一轮太阳能企业海外上市潮之后,它才姗姗来迟,较尚德晚了一年半。

   如今看来,上市过程中英利和尚德同样搭建了复杂的海外股权结构,但是尚德的国有股东选择了退出,而英利内部股权却一直纠缠不清。

    “红项子”又成克敌致胜的利器

   政府扶持、上市融资、迅速崛起,尚德和英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近年来,中国光伏业“南北双雄”就出现了“蜀川硅源之争”和“争夺特许招标权”两次大的较量。

   2005年前后,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黄金时期,谁拥有最多、最便宜的多晶硅,谁就掌握了光伏产业的命脉——那是一个“拥硅者为王”的时代。

    此时,都有着做大做强目标的尚德和英利四处寻硅,“撞车”则成为必然。

   在2005年初,四川新光硅业由于项目进展缓慢,便决定引进新的投资方,消息一出尚德和英利闻风而至。尽管那时,全国号称千吨级的生产线有好几个,但因技术、发展时间和能否获批等原因,短期内能形成有效产能的只有新光硅业一家。为此,尚德、英利都志在必得。

    这也是尚德和英利展开的第一次上游资源争夺战。

   争夺的结果是,新光硅业选择了天威保变,也就是英利的控股方。天威保变以1.1亿元进入新光硅业成为第二大股东,持有新光硅业35.7%的股权。作为带有强烈的政府背景的新光硅业,其建立、项目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四川省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新光硅业在2005年初增资扩股时,选择“国字号”的天威保变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明智之举。

   四川失意后,尚德不得已将视角转向了河南洛阳。因为那时全国拥有“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的除了四川新光硅业外,只有洛阳中硅。

   尚德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生产线直接安置在了洛阳,其旗下的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紧邻洛阳中硅的生产工厂——后者即将成为尚德盘中之餐。

   去年3月22日,敦煌10MW项目特许权招标会上,尚德、英利再次相遇。敦煌10MW项目特许权招标——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国家发改委表态将以此项目确定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并确定放开的市场规模。

   国内光伏企业的第一梯队英利与国投电力、无锡尚德与中国节能、中广核与赛维的百世德组成强强联合的阵营,在敦煌展开一场贴身肉搏。

   在1.53元、1.44元、1.09元等此起彼伏的报价声中,英利突然报出0.69元/千瓦时的最低价,嘈杂的会场瞬间凝固,顷刻的寂静后便是一片哗然。此时的尚德对于这样的报价显然也无法接受。事实上,为了应对此轮招标,早在2009年初,无锡尚德就已经联合了13家主要太阳能企业,将“1元/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的方案上报给了科技部,这当中并未见英利的身影。而不久后的招标会上,英利却以这种前所未有的低价将上述方案丢到了角落。

    这也让尚德这个国内光伏领域的佼佼者着实汗颜了一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