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汽车频道>>新闻>>焦点图

2050年实现全面碳中和 中国市场将成大众中国主推力

2021-12-22 10:34:57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时代大潮流中,汽车行业是工业领域的重要板块,其低碳发展的意义极为重要。因为汽车行业不仅自身排放规模巨大,其转型进程也将影响能源、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减排成效。

作为全球汽车企业的领军者之一,大众中国将自身发展与碳中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确到2050年实现集团碳中和的目标。今年以来,大众中国大力推进脱碳工作,携手合作伙伴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助力全球碳中和愿景达成。

源头:“可再生能源”助力生产脱碳

产品全面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而大众中国在加速推进电动出行攻势的同时,还从源头——电动汽车的生产(包括供应链)和运营入手,助力实现净碳中和。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零部件、物流与质保部负责人英格尔(图片来源:大众官方)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零部件、物流与质保部负责人英格尔表示:“能源在汽车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使用可再生电力作为减少生产环节整体碳足迹的关键方式之一。我们尽可能在所有合适的区域部署分布式光伏,并持续探索其他有效方式和创新技术以增加可再生电力的使用。2022年,我们在华工厂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兆瓦,其发电量预计约占集团所有在华工厂电力消耗总量的10%。”


一汽-大众佛山MEB工厂(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上汽大众MEB工厂(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具体来看,大众中国在欧洲地区所有生产基地所用电力均来自可再生资源。在中国地区,大众中国位于安亭和佛山的两家MEB工厂已通过分布式光伏、直购电、可再生电力证书等方式实现100%采用可再生电力,并通过多种节能设备降低生产能耗。

而今年4月份正式开始建设的大众安徽全新纯电动汽车工厂,是大众中国在华建设的第三家MEB工厂,从工厂设计之初就确定生产将采用绿色能源。新工厂还将采用一系列节能措施,包括在办公区域使用蒸汽地暖以及选用低能耗生产设备,助力集团实现减少整体碳排放的目标。

产业闭环:全生命周期推动减碳

汽车行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极多,每一个零部件或者每一种材料,都是汽车碳足迹的来源。如果加上电池、电力以及回收等领域在内,生产一辆电动汽车未必比生产燃油汽车所产生的碳排放要少。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大众中国深刻认识到汽车行业全周期减少排碳的必要性,因此在其规划中,制造、生产使用再到回收再利用等环节都被纳入考虑范围内。

以零部件采购为例,大众中国通过推动供应商采用可再生电力实现碳减排,同时加强供应链可持续管理,促进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大众中国携手中国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制定了可再生电力使用路线图——到2030年,集团的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供应商均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2021年,超过200家供应商与集团签署协议,承诺将逐步转用可再生电力。大众安徽在电池供应链方面设定了更高的目标,第一款新能源车型在2023年下半年投产起所搭载的电池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比整个供应链2030年完全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提前了七年。

大众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对采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2021年,集团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绩效评级,从工作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等多个维度对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和实践进行强制性评级。截至2021年底,可持续发展绩效评级已覆盖1050家中国供应商,电动汽车生产供应商均已被纳入该评级体系。其中,大众安徽首款新能源车型的所有200余家供应商都获得了正向评级。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采购部负责人贝铭杰(图片来源:大众官方)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采购部负责人贝铭杰表示:“得益于集团的供应链可持续管理举措,供应商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碳减排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我们对此深感欣慰。我们正在与合资伙伴一起,将绿色采购从商业定义转化为日常行动。目前,多家一级供应商已经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与生产相关的碳排放减半,到2040年针对所有排放全面实现气候中和。我们相信,与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将助力我们推动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集团的碳中和目标。”

此外,大众中国还将通过负责任的电池原材料采购,特别是核心原材料镍、钴、锰,以及在新电池生产中使用旧电池回收成分等关键举措推动实现可持续供应链愿景。

2021年,大众中国在加速推进电动出行战略的同时,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推动绿色生产,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而今年以来大众中国所展开的种种布局,充分体现出其对碳中和事业的支持,以及自身全面转型脱碳的决心。任何担当都不是毫无由来的,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因素——大众中国已将减碳目标刻画进企业自身理念中,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