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门槛降低、资质时效延期一年,工信部再为新能源助力

2020-07-31 10:57:1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实习 余昶)新能源造车的门槛再次降低。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下称《决定》)公布,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准入与失效条件放宽,《决定》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为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发布实施《准入规定》。在三年间,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准入规定》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工信部官网截图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放宽

最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为更好激发企业活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删除了第五条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附件中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

为了控制“造车热”,同时遏制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现象,工信部于2017年大幅提高了《准入规定》中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门槛,使得企业获得生产资质的难度不断加大,单单“设计开发能力”这一项要求就难倒一批造车新势力。

《准入规定》要求申请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一共包含了17项准入条件,从技术、资金到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有8项“否决条件”,申请的企业只要超过两项的“否决条款”未达标,就会被认定为不符合“准入条件”。

这8项“否决条款”主要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开发和制造技术要达到相应标准,包括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和测试能力,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线),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以及产品的安全保障机制等。这里面相对关键的一项就是“整车控制系统”,由于该系统的研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也还需要多年技术积累,传统车企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基本都达不到这一条件。

而在当时像北汽新能源、长城华冠、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等具有传统汽车企业背景的新能源车企满足相关资质要容易很多。而许多造车新势力则只能采取代工或者收购等手段来生产汽车产品,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车企没能取得造车资质。

在生产资质门槛降低后,此前与传统车企合资的造车新势力或将独立出来,取得属于自身品牌的造车资质,同时会有造车新势力“2.0版本”出现。

新能源生产资质延期一年

对于在2020年生死线边缘挣扎的车企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决定》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0号)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生产企业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特别公示。《准入规定》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特别公示的要求应与其保持一致。

此前为国内梳理生产资质、整治散乱的局面,工信部要求新能源生产企业停产12月后进行公示,随后会对其进行审查,考虑收回生产资质。但进入2020年,在车市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多家车企出现停工停产,资金难以为续的局面。其中,博郡、绿驰以及赛麟等企业已经退出市场,还有部分车企的工厂进入长期休息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工信部将造车资质的时效延长一年,给车企一个喘息的空间,而对于已经进入清算的车企,也可以进行更多的规划。

总体而言,《决定》的公布意味着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门槛”与“活跃性要求”有所降低,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弹性。“设计研发能力”的要求释放,可以减轻部分车企的研发、技术所带来的压力,还可以促进车企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外来企业的冲击。而其余改变则是为有能力但短期承受压力的车企留下余裕,也为后续新能源汽车发展埋下种子。

(责任编辑: 李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