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地方动态>>

假公益藏着真推销 这个“环保宣讲团”栽了

2019-11-08 19:14:35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带着“红头文件”,学着“专业话术”,以宣讲团的名义走进企事业单位免费宣传环保知识。乍一看,这样的公益事业应该得到点赞。但结局的“反转”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前期课程的铺垫,都是为了推销水素杯、家用净水器等产品。原来,这是“忽悠套路”升级了。

今年5月,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管局开发区所的执法人员根据投诉举报,来到辖区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经调查,涉事公司因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被立案调查。

建网站 营造“高大上”抬头

2018年6月,该公司负责人杨某让其员工在上海市崇明区注册成立某环保中心(有限合伙)。但其实公司未实际运营,注册目的是为了报备网站使用。同年,杨某让其员工以该公司名义报备成立中国环保健康网(www.huanbaozg123.cn),由杨某实际负责管理该网站。

为宣传需要,2019年2月,杨某自行印制“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该函抬头为“中国环保健康网”。

“为进一步提高环保系统宣传工作水平,我省开展环境主题‘美丽浙江 我是行动者—坚决打好浙江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宣传活动……”这份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工作函,主要是与对方单位商洽环保宣传工作,提出会由“中国环保健康网”委派环保教员,赴全省各单位宣讲,希望对方单位能积极配合。为了更加逼真,甚至还印上了监督电话,并加盖“中国环保健康网 浙江站”红章。

等上钩 打磨“第一通话术”

据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公司的职员主要由话务员、宣讲人员(环保教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和人事管理人员四块组成。为了获得更多机会开展会议并借助会议销售其产品,杨某会对新员工进行系统性培训、传授电话沟通技巧。接着,让话务员通过各大网站寻找机关单位、企业等单位联系电话,通过电话联系主要负责人,严格按照“第一通话术”等通话模板进行电话应答。

“你好!我是中国环保健康网的XX科员,为配合杭州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我单位会安排宣教小组老师到贵单位采取多媒体宣讲!时间40-50分钟,需要贵单位组织人员在会议室参加学习……”一番开场白后,如何应答对方的问题,也有提前准备好的答案。

如果对方提问单位性质,话务员会回答他们是一个公益平台,专职开展低碳环保知识宣讲;如果对方提问该平台受谁监管,话务员就说是受市场监管部门或环保部门监管;要是对方表示没听过这个单位,话务员就会“坦然”地表示,他们是去年10月份刚成立的,由于该项工作没有涉及政治任务,也不需要经费,所以没有上级文件,各单位自行安排时间即可。

这样一套“通话模板”说下来,果然取得了有些单位的信任,表示可以进一步约定时间组织人员聆听宣讲。

博信任 推产品“水到渠成”

在开展会议时,宣讲师会带上“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进一步介绍自己身份,并要求对方单位在函上盖上公章,使对方更加相信其开展宣讲会议的主体身份、目的等。尔后,再将盖上公章的函上传到中国环保健康网,让更多人信已有很多单位在配合其开展宣讲会议。

宣讲的内容,从垃圾分类说到饮用水知识,一步步告知参会人员要饮用健康水。待会议结束后,立即以协办单位、赞助商的名义推销水素杯和家用净水器等。到萧山区市场监管局检查之日为止,当事人在杭州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均开展过上述宣讲会议、销售产品,至少使用了162份“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

经调查,该局认为,当事人并非是公益性单位、专职的低碳环保、防污染的宣讲单位,“关于美丽浙江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函”、“中国环保健康网 浙江站”红章均系当事人自行印制。所有上述行为目的均是为了误导组织单位获得开展宣讲会议的机会、误导参会人员提高销售产品数量的机会,属对其会议主办主体、宣讲讲师、宣讲目的、销售主体身份等作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以此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经决定,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罚款。

剥开其高大上的外衣,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明晃晃地打着公益的幌子,开着普及健康知识的讲座,其实却是为推销产品做铺垫。这样的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些不良保健品销售公司会假冒某某公益活动的名义,吸引老年人来听讲座,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推销高价保健品给老年人,这其实都是同一个套路!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旦遇到“保健”经营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问题,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延伸阅读:“保健”市场这些套路要警惕!

一、 以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病”为名,或假借医学理念和术语进行欺骗。

二、 以免费送礼品,或用保健品包装盒、票据换礼品等。

三、 假冒公益活动的名义,吸引消费者来听普及健康知识讲座,实为推销“保健”产品。

四、 宣称产品能治多种疾病,引诱消费者信以为真。

五、 上门提供亲情服务,向老年人推销产品。

六、 以免费旅游为噱头,销售“保健”产品(服务)。

七、 利用健康养生节目(栏目),变相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

八、 通过网络“刷单炒信”,使消费者对产品销售情况产生误解。

九、 以购买公司股票,可获得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进行投资、购买等。

(徐小飞 胡丹凤 鲁利军)

(责任编辑:语安)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