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理论研究>>

中国制造必须跨越“质量拐点”——学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之六

2017-01-16 16:21:3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制造必须跨越“质量拐点”

  学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之六

  (来源: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实施《中国制造 2025》,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整体素质偏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曾在《呼声》月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产品。文章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根本没有销路。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这一番话语值得中国制造业警醒:中国制造要想“站得稳,走得出”,必须练好质量“基本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不断弱化,而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正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多和环境代价大而形成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所以,未来10年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攻坚期。只有坚持“质量为先”,推动“三个转变”,才能使中国制造跨越“质量拐点”,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质量领先者。

  综观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振兴和崛起,都离不开质量要素。例如,“德国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全球市场中有800多个门类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在各自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超过2300家。进入新世纪,德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和制造业出口大国优势,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国策,推动产业革命,启动了“工业4.0”计划。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在质量创造上也是不遗余力。为了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制造业的冲击,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将计量、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设立“全美制造业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及页岩天然气革命,实现了制造业逐步复苏。

  而《中国制造 2025》提出“质量为先”,正是抓住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质量,是我国制造业突破瓶颈、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强身健体、由大变强的基础。

  要实现制造业质量全面提升,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质量困境。首先,工业标准体系、计量体系、检测能力、认证认可体系等与制造业发展需要尚存在差距。特别是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能力重视不够,缺乏对企业质量提升的专业性支持。其次,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一些企业还没有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实现系统化质量和品牌管理。中小企业质量和品牌管理能力缺口更大,从全国质量监督抽查数据看,国内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批次抽样合格率明显低于大型企业。第三,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制造业品牌建设明显滞后。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标识”极不相称。第四,当前我国质量监管机制仍不健全,监督监管的覆盖面和技术手段需要加强,传统的监督抽查难以做到全面反映产品质量真实情况,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定市场,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要以“质量为先”为抓手,立足两化融合的现实基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把智能制造打造成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二要紧紧盯住先进装备制造精准发力、重点突破,主动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庞大装备市场需求,面向国内、国际先进装备的市场需求积极参与竞争。三要把形成自主创新技术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来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培育更多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企业,掌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导权。第四,在质量监管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充分调动全社会监管职能,引导全员参与,构建全社会各主体质量共治机制,形成质量共治格局。

  纵观制造业的发展,当务之急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振兴实体经济,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既令人鼓舞,更催人奋进。质检人作为国家质量发展的推动者、研究者、牵头者,必须深刻领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在要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抓好质量提升各项工作,助推中国制造突破质量困境、跨越“质量拐点”。(执笔:李桐)

(责任编辑:羽飞)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