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藏毯:雪域高原的奇葩

2006-10-01 1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千年唐蕃古道,今日青藏铁路。7月1日全线开通的青藏铁路,穿越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草原,串起沿线众多的旅游明珠,成为享誉全球的顶级旅游线,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旅游少不了购物,在藏族的编织工艺品中,最令人瞩目的要算是藏毯了。藏毯,不是一般的铺地之物,藏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制作它时,不仅把生活的温暖寄托在藏毯上,也把精神的慰藉织了进去。

   藏毯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流传千年的藏毯以织法独特,毯面柔软,经久耐用,以及明快艳丽的传统图案闻名于世。

承载历史的地毯


   陈先生在西门子公司供职,不久前利用仅有的半个月假期,和妻子到西藏旅游。他们在江孜地毯厂花2000多元买了一块藏毯。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见过举世闻名的尼泊尔毯,江孜地毯风格与尼泊尔毛毯类似,感觉非常值。”
   尼泊尔毛毯一直以其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和异国风情等特点深受都市小资们的青睐。其实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他们怎会了解,虽然和尼泊尔比邻,西藏地毯的纹样却是汉藏文化的结晶,而织做工艺更是藏族所独有的,这套工艺从3000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
   新石器时代早期,青藏高原的原始居民就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编织文化。考古发现,西藏那曲地区的文化不仅同西藏山南阿里等地区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化有着密切关联,而且还与青海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密切渊源。据史书记载,3500年前,甘、青、藏地区有许多羌人部落活动,他们以游牧和手工业为主,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毛纺织技术。他们编织的毛布,薄者作衣蔽体,厚者作席、作被以御寒。这些羌民的一部分就是今天藏民的祖先。
   1960年,中国青海考古队在柴达木盆地海拔2870米的诺木洪地区塔里哈里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毛织物,其中有一块编织地毯残片。尽管历经3000年,织物上的黄、褐、红、蓝等颜色依然清晰,仍可见其本来面貌。
   诺木洪出土的地毯残片不仅是内地的,也是西藏地毯最早的实物标本。这一发现,把西藏地毯的起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与毯相伴的民族


   笔者最早是在拉萨认识藏毯的。神圣的大自然,为拉萨造就了一道高寒缺氧、交通闭塞的屏障,使之几乎与世隔绝。拉萨原名逻些,原是一片杂草丛生、河滩荒芜的沼泽。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领大队人马、仪仗、工匠、丝绸和日用品、种子等物,一路风尘进入藏区,与松赞干布成婚。松赞干布修建了大昭寺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释加牟尼金像。后又修建小昭寺,引大量善男信女前来朝拜,此地日益繁荣,开始出现“拉萨”(藏语为“圣地”)这一名称。
   藏毯主要分为寺院用毯和民用毯两大类。寺院用毯包括:禅毯、幡毯、柱毯、法舞毯和门帘毯等。这些藏毯既具有实用性又有传达佛教信息的功能,图案和配色都极为讲究,有龙纹、佛、八吉祥、金刚杵等。直到今天,各个寺院的殿堂里,还处处可以见到古老的藏毯:铺在大殿里的一条条长达数十米的拜毯、包在高大柱子上的“龙抱柱”毯等。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整个大厅都被彩色的丝绸和地毯装饰着,一片富丽堂皇。
   民用毯则以实用性为主,居室内的坐垫、地毯,游牧民常用的鞍毯等,都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走进店铺,走进藏民家中,随处可见到式样各异的生活用藏毯。从古至今,西藏人不论贫富,家家都要有地毯。

藏毯故乡江孜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当地人就会告诉你10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抗英故事。当你到达江孜县城附近的时候,人们会很自豪地告诉你电影《红河谷》当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部当年风靡一时的电影,反映的是当年西藏抗击英国侵略战争历史的一个片段。 
   1904年4月5日,英国侵略军入侵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和卑鄙的骗术,灭绝人性地滥杀无辜,强行推进。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江孜保卫战十分残酷。英军炮兵榴霰弹、机枪、步枪猛烈射击,藏军则用火绳枪、石头和大刀还击。山上的水干了,藏军就喝自己的尿。最后藏军弹尽粮绝,与英军展开白刃战,不少不愿投降的藏军跳崖身亡。这场江孜保卫战阵亡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谷。虽然江孜保卫战已时隔一个世纪,但历史和藏毯一样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今日,繁荣、安详的江孜,不再有硝烟和侵略,荣耀却永存于这片迷人的“红河谷”。
   江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与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素有“藏毯故乡”之称。江孜地毯也叫江孜卡垫,一般说,面积大于18平方米的,称为地毯;小于18平方米的称为卡垫。藏族人把卡垫铺在一种用獐子毛或青稞草填塞的厚垫子上,当做坐垫或卧具;它也是寺庙、宫殿、民居、帐篷里不可缺少的用品。
   早在元代,江孜城的卡垫业就十分发达,出现了“家家有织机,处处闻织声”的景象。到了明清两代,藏毯的生产已颇具规模,仅江孜城就有近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当时的西藏政府还在江孜设立了生产藏毯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政府还指派一名五品官员直接管理卡垫业生产和行会,对藏毯的产量、图案、品种有严格的规定。 
   据记载,十七世纪中期,藏毯的生产已经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当时江孜县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地毯生产,西藏最好的地毯艺人大都出自江孜。

藏毯不褪色的秘诀


    今天的江孜,地毯加工厂和家庭地毯作坊随处可见。在这里,织毯的各个环节仍延续手工操作。
   江孜地毯的特点是颜色鲜明,不褪色。藏毯的染色仍然沿袭传统工艺,使用植物和矿物染料。在江孜,常用黄柏、大黄染黄色。大黄叶可染浅黄,根可染深黄。用大黄叶罩染蓝色毛纱即可得到绿色。用“宰”的染料染紫红色,用茜草根染朱红色。矿物染料也有多种,有朱砂、珊瑚石等各种带色石,还有红土、黄土、青灰等等。还有一种叫做“挺”的蓝色矿石,经过粉碎研磨后放入染色缸中浸泡,搅拌均匀后,放入毛纱和适量的“鲁究”,再加温,浸染一天以上,可得蓝色。浸染时间越长,得到的蓝色越深。
   用矿物和植物燃料染出的毛纱颜色柔和自然,用这种彩纱织做的地毯,色彩搭配协调而且不易褪色。在长期的使用中,经日晒、水洗、踩、磨,毛纱虽日渐稀少,其颜色仍然鲜艳纯正——这就是天然染料的魅力所在。
   过去在西藏,对颜色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寺院和贵族使用黄色、杏黄、杏红和大红色,而平民则多用蓝色、黑色和驼色。藏传佛教的派别也以颜色划分:黄色象征格鲁派,红色象征宁玛派,白色象征噶举派,红白黑三色象征萨迦派。
   藏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纹饰和中原丝绸的纹样。贵族多使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而平民百姓多用花草纹。江孜贵族曲杰尼玛把中原丝织物的花纹改造放大后,移植到地毯上,图案大方,色彩艳丽,称为“嘎雪巴式”,深受当地藏民的喜爱。藏毯的配色如图案一样粗犷,大气而鲜艳。
   藏毯的织做工艺与其他地毯不同,用以制造西藏古毯的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的立式机器,以便于家庭作坊的使用。毛栽绒的“8”字扣,即是借助于穿扣杆来拴结完成的。织做藏毯时,左手持穿扣杆,右手结扣。右手食指按顺序从经线的间隙中钩出彩纱,直接套在穿扣杆上。依次反复,直到绕完一杆之长的绒扣后,用鸭嘴木榔头将绕有绒扣的穿扣杆砸紧,再分别从两端过纬,然后用“打”将纬砸实。之后,再用刀片划开穿扣杆上的彩纱扣,拿去穿扣杆,剪齐绒头,一道栽绒便织做完成。栽绒的高度,取决于穿扣杆的粗细程度,这套动作反复操作,一块藏毯便织做完成了。这就是西藏人独创的“拉杆结扣法”。
   藏毯编织紧密,经久耐用,传统的图案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江孜卡垫逐渐成为西藏独树一帜的民族手工艺术品。江孜卡垫这一凝结藏族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融汇着雪域高原千年文化的积淀,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民族工艺宝藏中的“奇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