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

2018-02-28 09:15:15 中国质量新闻网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

文 周德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质量工作作出了重点论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

下力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未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基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处于新时代所作出的重大判断: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制造业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早于2012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500多类工业品类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领域全面产能过剩,有的产能剩余接近一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下滑,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逼近60%。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慢慢消减,出口竞争更加激烈,出口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国内高端需求依赖海外。高端数控系统,我国自主生产只占5%,单台机床出口价格不到400美元,进口机床则平均达10万美元。我国高端制造装备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工业机器人80%以上依赖进口。光进口芯片一项,每年2000多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值。参观我国制造业车间,高精密加工设备、数控机床、检测仪器设备大都为国外品牌。从消费端看,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携程旅行网联合发布的《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不包含港澳台)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约占全球旅游总消费额的21%,排名世界第一。这种状况折射出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供给侧结构出现了问题,整个经济缺乏高质量产品的供给。

因此,新时代要下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没有再提GDP翻番目标,不提GDP翻番目标,并非不要经济增速,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有质量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供给不足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新矛盾,就是要下力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推动质量变革

十九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变革首要是质量变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质量强国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方式。

一是推动发展理念变革。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GDP崇拜”中解脱出来,从片面强调招商引资数量、追求规模发展的模式中跳出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招商引资要讲质量、生产制造要讲质量、政府治理、社会发展都要讲质量。要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考核方式,在数量统计指标之上研究建立我国质量统计指标体系,从各地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竞争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核心内容。

二是推动质量治理方式变革。质量工作要变部门抓为党委政府抓。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质量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质量领域重大政策问题;政府要将质量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主导质量提升工作的政策制订与实施;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合力推动质量提升工作。要建立党委领导下质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质量工作落实。要借鉴环保督察经验,建立党委、政府质量问题督办机制,对重点行业性、区域性假冒伪劣问题加强督办,严格问责追责。

三是推动质量监管模式变革。认真贯彻“放、管、服”的理念,放宽质量准入限制。如我国3C认证项目涉及产品20大类158种,工业产品许可证目录经过精简还有38大类。尤其3C认证制度,品类繁多,程序复杂,要精简、合并。同时,质量强制性标准要按照新的《标准化法》要求,精简、整合,提高权威性和执行力。要改革监管方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在90%左右,说明还有近10%不合格,每年质量领域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说明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不足。要把产品质量监管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两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行“飞行检查”、随机抽查,加大执法力度。要发动社会共治,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质量信用监管,建立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要加强质量服务,广泛开展质量免费培训,建立企业质监“首度质量服务员”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提升质量水平;推进质量服务进园区、进社区活动,综合运用标准、计量、检测等职能服务园区“双创”工作,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活动,将质量审批、服务项目搬上互联网,开展便民服务。

四是推动质量基础变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早在2009年就提出“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组成国家的质量基础”。要推动质量变革,首先要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变革与突破。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夯实计量基础。计量是科技的基础,也是质量工作的基础。要明确并强化计量机构的公益性地位,合理布局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实验基础以及国家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基础建设,加强计量技术研究,完善计量法律体系和计量监管手段,为科技发展和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要深化标准化改革,强化依据强制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要促进检验检测行业的改革的发展。加强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做强公益类检测机构。同时,要将公益类检测机构市场化业务剥离,大力扶持发展市场化检测机构发展,有序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引导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发展,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加强3C认证业务的政府管控,推进认证市场的发育,逐步放开自愿性认证业务,加强认证市场的监管,解决认证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重塑认证、合格评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打造良好的认证市场秩序。加强认证认可的国际互认工作,逐步构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认证、全球通行”的产品认证体系。

努力打造质量优势

十九报告指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是打造质量品牌优势。品牌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名牌导向也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战略方向。公认市场上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市场,驰名世界的品牌产量不到同类产品的3%,但销售额却占50%左右。一台苹果iPhone6s Plus的成本大约是1500元人民币,但其市场售价却高达6000多元,其间的差价,很大一部分是苹果品牌的溢价,而作为这款手机的主要组装者,中国代工企业仅能拿到每台不足100元的加工费。在市场销售困难的情况下,最先倒下的永远是无品牌企业。我国传统制造业现在比较困难,很重要一点是缺乏大品牌。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英特尔品牌(INTERBRAND)2016发布全球最佳品牌百强中,中国只有华为(72位)、联想(99位)两家,而美国上榜品牌高达52个。我国加工贸易比重接近40%,自主品牌出口比重不及30%。

当下,我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高端品牌需求旺盛。打造品牌优势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从政府层面上重视名牌战略的推进。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产业政策,制订完善中长期重点品牌培育和发展方向。政府应实施名牌激励政策,保护和支持民族品牌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民族名牌产品;要对名牌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开展以品牌无形资产为担保的贷款服务;要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博览或展销、交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供政府资金资助,加强优势产品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要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对创建名牌成绩突出、质量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打造质量创新优势。创新是质量变革的灵魂和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质量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打造质量优势首先要有技术创新优势。凯乐胶卷曾经长期占领胶卷市场品牌占有率第一位,就是没有跟上数字储存技术的创新步伐而衰败;摩托罗拉、诺基亚曾经辉煌一时,质量上乘,雄霸市场,就是没有跟上智能手机技术创新节奏逐步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东芝、索尼公司没有及时跟上数码技术创新的步伐,现在也淡出了市场霸主的地位。无数的昔日知名品牌,由于没有跟上时代创新的脚步,已成昨日黄花。

我们在推进“中国制造 2025”中,在产品研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方面都要加强创新。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档次。要将高科技研发人才、工匠与现代化生产管理相结合,打造集技术、质量、标准、品牌于一体的高端产品。要加强产品个性化设计、社会化配套资源、定制化生产、扁平化管理,打造出高端品牌,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求。

同时,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也要加强创新步伐。目前,我国计量基准整体水平还不高,高新技术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较低,高端检测仪器设备90%以上依赖进口。要将技术创新与质量基础建设相结合,提升我国计量基准水平,提高新技术的标准化转化率,集中研发一批国产化的高精尖测量、检测设备。

三是打造质量标准优势。标准是质量的基础,习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时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在打造“中国制造”质量优势中,标准是引领。当前,我国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标龄过10年,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为国际标准总数的1%。打造质量优势,重点要加快标准的升级工作,要大力培育发展团体联盟标准,鼓励企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采用国际通用高标准,大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标准化,抢占行业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增加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话语权。

四是打造质量人力优势。产品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升级的根本保障。有一大批好的企业家,有一大批“百年老店”,一个国家的质量才有底蕴。要大力倡导、弘扬、呵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开发新技术、打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创建品牌和打造“百年老店”上下功夫,带领企业走以质取胜之路。

技工的多少、好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的高低。纵观世界,凡质量品牌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德国,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50%,日本达4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6%,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一线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制约着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力。打造质量优势,要加强质量普及教育,尤其要重视质量技术职业教育,打造一大批质量“工匠”。全社会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和技工成长,广泛开展技工技能大赛,广泛宣传优秀“工匠”事迹。让优秀技工在职称评定上有通道,在社会上有地位,在经济上得到高收入。

五是打造质量竞争环境优势。在一个质量违法成本低、假冒伪劣盛行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品牌的产品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打造质量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优质能优价,让品牌能溢价,让质量创新者得利,让制售假劣者受困。因此,要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执法力度,要像环保执法和安全监管追责那样整治假冒伪劣产品,要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让质量失信者在市场处处受限,为企业质量提升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全力建设质量强国

十九报告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齐心协力,合力而为,全力作为。

在政府层面

建议我国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落后日本的情况下,出台了《国家质量促进法》,设立了波多里奇质量奖,促动了美国质量振兴。我国已进入质量时代,制订出台一部质量促进法,对于促进我国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决定,将质量提升、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订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质量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将质量提升目标、措施、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分行业、分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明确工作抓手,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活动,明确配套激励措施,开展高层次表彰活动,使各地像创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一样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在企业层面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树立企业标杆。日本超过200年的企业3146家,德国837家,他们共同一点就是视质量、品牌为生命。我国中国质量奖企业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历经300多年而不败,就在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古训。要以这些先进企业为榜样,加强企业家质量意识的培养,通过政府质量奖评审,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尤其在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开展卓越绩效管理培训,打造“百年老店”,创建世界知名品牌。

中小微企业质量抽查合格率比大企业平均要低10个百分点,要实施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中小企业质量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资助中小企业健全标准体系,导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委托检测与质量诊断,支持培育创建品牌,提升企业质量水平。

在社会层面

要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品牌日、质量月活动,多层次、广角度加强质量宣传,讲好质量品牌故事,大力弘扬质量文化,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质量检测机构、质量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作用,广泛开展质量服务、质量保险、品牌价格测算、质量测试、对比分析、质量信用评价活动,引导消费,促进企业质量提升;充分调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性,加强质量理论研究,加强质量统计分析,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责任编辑:春天)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