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前置性审批要简化 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

2017-09-28 15:23: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释放明确政策信号

前置性审批要简化 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

文 宗河

8月22日,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日前在江苏省宿迁市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李克强批示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发展和消费升级,工业产品种类更新加快,但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凸显,与此同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也十分迫切。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应市场需求,简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使产品更为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坚持放管结合,将许可管理更多聚焦在安全风险高的产品上,政府集中更大力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促进中国制造品质升级、迈向中高端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持续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王勇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保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加快清理合并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许可事项,积极推进向认证管理转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实现抽查全覆盖,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行申报材料“一单一书一照”,全面实施生产许可电子化和无纸化申报。认真组织开展简化程序试点,完善相关制度,尽快在全国推广实施。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主持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时强调,国务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其中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推向深入,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支树平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要把会议精神传达学习好,深刻认识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任务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并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举措。要把改革任务贯彻落实好,抓紧做好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调整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工作的落实和衔接;同时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积极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尽快形成一整套符合改革实际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先进经验,全国质检系统要带头落实改革任务,不断加快改革进度,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监管责任,切实当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主力军”。要把改革工作协调保障好,加强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梳理本地区、本部门生产许可事项,抓紧出台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要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好经费、信息化等各项保障措施,把改革红利尽快释放出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据了解,今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以来,质检总局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将这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立足于目录“瘦身”,大幅取消下放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立足于国际接轨,稳妥实施转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立足于优化服务,大幅简化企业取证程序;立足于放管结合,加强全面质量监管。

相关链接

工业产品

生产许可证制度的

历史演变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项准入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并保持生产合格产品能力,阻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保障直接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并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进行了多轮调整。发证产品目录从1991年历史最多时为487类产品,1992年压缩为132类,2003年再次压缩至86类,到目前为38类。其中质检总局负责审批发证的产品19类,省级质监部门负责审批发证的产品19类。

历史的足印

1984年

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开始在全国对重要的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由原国家经委标准局负责组织实施,在国家标准局设立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国务院原各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归口企业审查发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

1988年

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质量局、标准局、计量局基础上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这项制度随标准局职能一并转入技术监督局。这一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改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工业归口管理部门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撤并和调整并不再承担质量管理职能。原分散于各工业主管部门的审查工作权限也并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审查发证。

2001年

国家质检总局成立,这项制度也随质量技术监督局职能并入国家质检总局。

改革的关键时期

2013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要求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2015年8月

质检总局制定实施《关于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所有产品,根据产业规模、技术现状、质量抽查状况以及产品自身属性,逐个进行质量安全分析研判。经过细致的质量安全分析研判,质检总局提出,凡是质量安全风险低、能通过消费者自我判断和市场调节以及事后监管保障质量安全的产品,坚决取消实施生产许可管理,从而把许可类别严格限制到“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高的范围。

2016年8月

国务院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提出要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

2016年11月

在上海“放管服”改革座谈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全面清理生产许可证。

2016年12月

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全面清理生产许可证,向国际通行的认证制度转变。

2017年1月

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清理生产许可证,除涉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外,做到应减尽减。

2017年3月

“全面清理生产许可证”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5月

质检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质检部门作为质量主管部门,要一手抓全面提高质量,一手抓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切实做到放管结合。意见针对取消许可管理、保留许可管理、下放审批权限、转认证的产品,分别提出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全过程监管、强化审批监管承接、强化制度转换衔接等具体要求,要求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并重,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

2017年6月

6月13日,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对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部门许可事项,要加快清理合并。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提出今年要再压减50%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部门许可事项,要加快清理合并。

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确定取消、转认证和下放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开展简化审批程序试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此次取消许可管理的产品要实现抽查“全覆盖”。

6月2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调整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目录。对能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质量安全的输水管、泵等19类产品取消事前生产许可;对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直接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电热毯、摩托车乘员头盔等3类产品,实行强制性认证。同时,对仍需实施生产许可,且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有效的饲料粉碎机械、钢丝绳等8类产品,将许可权限下放给地方质检部门。

2017年7月

质检总局召开全国质监系统会议,要求各地加快落实许可证制度改革各项具体措施。

2017年8月

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春天)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