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浙江省绍兴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纪实

2016-01-18 14:49:5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将质量注入城市的“生命”

   ——浙江省绍兴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纪实

    ■文/本刊记者 施京京

   乌篷船、绍兴酒、兰亭序……浙江绍兴这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给人们的印象是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它依托独特的文化优势,内强素质、外拓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质量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力,在绍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质量成为了其经济繁荣的基础、品质生活的保障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品立绍兴、质行天下”的城市质量精神贯穿于各项举措中,质量建设始终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质量也是打造绍兴经济升级版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座城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全面可持续地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质量、追求质量、崇尚质量、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质量工作,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思考。质量建设是一个有生命力、持续性的过程,不是一阵风,质量工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也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谈到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的意义与初衷,绍兴市质监局局长冯灿校深有感触地说:“创建是载体,提质是目标,落脚点是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引领提高绍兴整体质量水平,使质量对民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绍兴以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做强“绍兴创造”、优化“绍兴服务”、提升“绍兴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全力建设全国质量工作标杆城市。

    夯实质量工作基础

   绍兴的发展与质量建设休戚与共,该市更是不断延伸“质量强市”理念,为开展质量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自启动质量强市建设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质量强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考核,并对品牌建设、标准制修订、政府质量奖等质量建设实施政策激励。

   “市长质量奖”是对质量保证体系稳定,诚信记录和社会声誉良好,经营规模、利税、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企业的一种激励。据绍兴市质监局质量与标准化处处长蒋勇介绍,2007年,绍兴在浙江省率先设立了“市长质量奖”,随后又增设了“质量进步奖”和“质量管理标兵奖”,率先实现了市及所属县(市、区)及市直各开发区政府质量奖全覆盖,并逐步将质量奖制度延伸至乡镇(街道)及企业,在全国率先推行总经理质量奖。目前,该市累计有186家企业获得了各级政府质量奖。通过各级政府质量奖的全面推动,树立了一批行业和企业标杆,有效带动了广大企业积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方式。

   前段时间,在绍兴滨海新城的绍兴市质检院工地上,打桩声声,机器轰鸣。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为国家有色金属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一个集检测、试验、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有色金属加工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这只是绍兴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绍兴市通过充分利用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化公共性基础服务平台。如今,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30多家,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国家级质检中心4个、省级质检中心14个。同时,集科研、检测、研发、中试、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检测试验科研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

   “标准是具有先行性的,在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蒋勇告诉记者,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绍兴市有力推进标准化战略。截至目前,该市企业或部门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内标准1026个,数量居全省前列。10个国家级、5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也落户绍兴,成立了绍兴市标准化研究院。“柯桥区供水服务”和“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标准化”更是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正是绍兴不少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绍兴制造”确保市场话语权打下了坚实根基。

    创新质量监管模式

   质量安全问题事关百姓日常生活,事关民生大计。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加大质量违法惩治力度,为全市人民筑牢了一道质量安全的屏障。该市在全省首创“站所+网格”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了质量安全责任网、预控网、警戒网、协同网和电子监管网等“五张网”,试行企业约谈、企业主体责任年度述职和企业法人质量安全知识考试制度,通过市场准入、分类监管、动态巡查、专项整治、风险评估、专家指导、应急处置等有效措施,确保区域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从2005年的90.6%逐年攀升至2014年的96.9%,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绍兴市质监局副局长王焕君道出了“质量共治”在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强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政府要立规矩、严监管、强保障,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制体系,为有效监管、有效维权、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放、管、治’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机制,注重质量政策的合理性、长期性、前瞻性,强化对质量工作的规划引导和资金保障。企业要强意识、抓落实、担主责,要强化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质量责任意识,建立一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供应链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实施。要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敢于承担质量主体责任,实现对市场的硬承诺。社会要懂质量、敢监督、会维权,要加大质量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质量知识,消费者、中介组织、新闻媒体要敢于监督,善于维权,使从业者不想、不敢、不能生产经营劣质产品,全面实现质量共治。”

   据了解,绍兴市通过“六项措施”,立体化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摸清家底,掌控企业信息。通过监督抽查、许可证管理、阶梯式企业质量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全市企业产品质量信息。二是全面梳理,实施产品分类监管。对质量差或者风险大的产品实行严加监管,对质量优且较稳定的产品实施例行监管,对质量、风险均一般的产品实施常态监管。三是严密防范,加强质量风险预控。积极开展质量风险排查整治、监测研究并建立应急预案。四是深入分析,强化质量安全预警。加强监督抽查结果通报,重点产品检情分析和重点产品质量评价。五是护航消费,实施民生产品关注。开展民生产品质量专项检查、民生产品质量分析解读并实行民生产品质量专栏通报。六是创新机制,优化区域监管格局。建立基层质监站所,发挥乡镇质检员、质监协管员、企业信息员的“三员”队伍作用,积极推行产品质量安全“站所+网格”监管模式。

   同时,该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原则,积极探索特种设备大监管工作的新方法,连续8年实现特种设备安全“平稳有序可控”目标。通过编织责任网,严格“一岗双责”制度,由政府统一部署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特种设备“四个率”列入全市9个县(市、区、开发区)和121个乡镇(开发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确保安全责任“零空挡”。通过编织预控网,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三个重点,注重“三突出”(政府突出抓导向、部门突出抓指导与考核、企业突出抓安全基础),打好“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打非治违”和风险排查评估四大硬仗。通过架设警戒网,试行企业“首席安全官制度”,开展特种设备企业集体约谈、问题约谈和预警约谈“三约谈”制度,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实行挂牌督办。通过共建协同网,发挥好全社会齐抓共管“无形手”的监督作用,广泛宣传特种设备法规和安全知识,提高企业和群众自身安全防护能力。

   在开展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同时,绍兴市质监局多次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培训”活动,使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每年“3·15”、“质量月”、“计量日”、“标准日”期间,全市都会举办大型质量法规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接受法律咨询和投诉,使产品质量法规进村入企,扩大了社会宣传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重视质量安全、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质监12365、市场监管12315、环保12369等热线电话,已经成为群众维权的有力平台。

    激发企业质量提升

   “当前,绍兴经济和全国一样已进入换挡调速的新常态,市场优胜劣汰,质量越来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质量强市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加强质量管理、运用创新元素来破解转型升级难题,做强品牌、做出精品的过程。”在冯灿校看来,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企业,关键是企业能不能跟上时代。

   目前,绍兴已基本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现有40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21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质量强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中,该市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效卓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质量管理持续走强。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1只,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省级名牌创建水平达6.62%,居全省首位。该市也是浙江省首个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市,连续九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拥有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4家院士工作站、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4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十万件。如今,绍兴市有89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343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6家企业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据冯灿校介绍,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绍兴市瞄准平台、人才、抓手三个维度,以先进质量管理为切入点,在省内首创开展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建设,创新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领衔推广质量损失率统计,多种载体组合引领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该市以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建基地。省级层面,以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对象,在盾安人工环境建成全市首家省级环保装备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市级层面,以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对象,建成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纺织化纤、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及建筑业为类别的8大26家卓越绩效孵化基地;县级层面,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建成涵盖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质量的56家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00余家中小企业就近进入孵化基地,通过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有97家企业随后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97家企业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方法,入孵企业80%以上建立了质量损失率统计制度。

   “在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目的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管理能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王焕君告诉记者,绍兴市率先在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省名牌等优质企业和特种设备等重点风险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目前已有202家企业设立,按照“成熟一批、推行一批”的原则,该项制度将逐步在规模以上企业推行。“我们还设立了全省首个首席质量官培训基地。在课程设置方面,紧跟发展需要和企业实际,注重前瞻性和应用性;在师资选择上,注重学术型与实践型的搭配,既有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对前沿理论的介绍,也有一线质量管理培训师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严格准入、严格培训和严格考核;在教学费用上,为给企业减负,培训费由市县两级财政统筹支出。每次培训,报名的人数都会爆满。”回味起企业对于质量培训的重视和热情,王焕君十分感慨。

   质量损失率是反映企业质量管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对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质增效意义重大。为此,绍兴市由市经信委、质监局和统计局联手推广质量损失率统计制度,35家企业成为国家直报试点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经过一年的推行,试点企业的质量损失平均降低了0.23%,减少损失8832万元。三部门通过免费集中培训的方式先行在省、市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省名牌企业中推行该项制度,目前已有341家企业建立此制度,1031家次企业参加了各级培训。据了解,该项制度将逐步在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推广。

   在质量强市建设的火热氛围中,绍兴的企业在积极行动。为赢得消费者,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近年来,浙江亿田电器有限公司不仅致力于品牌的传播和管理,还着力于产品质量控制,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改进。“为确保产品质量,车间管理人员会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改进相关培训,提高操作员工的质量意识,要求车间工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生产操作。”董事长孙伟勇介绍,公司将质检融入生产流程之中,在流水线上设立了一线专职质量检测员工,对半成品进行检查,统计关键质量指标,监控数据异常。制造中心设立了品质管理小组,对各个工段的产品质量进行巡查和抽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用于工作改进和绩效考核。如今,亿田已发展为集专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端厨房电器制造专家,并获得了浙江省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谈到企业的发展,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华忠说得最多的就是“创新”。“在绍兴市质监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从2010年起聘请多位专家进入公司进行卓越绩效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并荣获市长质量奖。”陈华忠表示,喜临门一直专注于以床垫为核心的家具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企业品牌,确保用户与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并致力于推动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促进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该公司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评定为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011年被认定为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2013年获浙江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能衡量产品的使用价值,还能赢得市场消费者的信任,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和行业口碑,是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一项有利保障。”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的品管总监沈伟说出了对企业质量提升的理解。“苏泊尔涉及的小家电产品品类众多,复杂程度不一。为做好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我们从来料、检测、过程、出货、售后等环节来保证产品品质。例如在来料方面,我们一方面从源头管控好供应商来料质量,并协助供应商提升品质保证能力,另一方面在来料进入仓库前,严把来料检验关口,做到入库产品符合来料检验标准。在检测方面,我们在新产品设计、研发各个阶段和环节,参与产品检测,确保符合产品设计质量目标。我们还对产品有定期抽检计划,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据了解,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推行质量成本控制体系,降低质量损失率”的做法,获得了2013年浙江省质量管理创新项目奖励,企业通过推行质量损失率制度,在SAP系统中增加质量成本管理项目等模块,改进和控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减少报废与损失,通过一年的努力,质量损失率降低了0.26个百分点,一次合格率提升了0.53个百分点,节约成本1000万元。“我们的产品不仅要把饭做出来,还要把饭做得好吃。”沈伟这句形象的话语,也说出了企业抓住品质和创新,迎接未来挑战的决心。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5年11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