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浙江各地抓住提高质量关键环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4-12-19 09:31:16 中国质量新闻网
  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浙江各地抓住提高质量关键环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文/本刊记者 苟 铭

  质量是强国之基,富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和李克强总理提质增效升级、开拓“质量时代”的新要求,深刻地指明了我国经济转型、打造升级版的必经之路。

  浙江,制造业大省,也曾经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是国内最早提出实施质量强省的省份。2008年,浙江省提出建设“质量强省”;2012年该省三个城市进入全国首批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名单;2013年该省又推出了“浙江制造”;今年,浙江又提出了“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和质量强省”。浙江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由于过去吃苦头多,切肤之痛让他们如今内生动力,也就对“质量”二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本刊特派记者开展了“质量中国行.浙江行”活动。走近部分市(县)长,了解在质监分级管理新体制下,他们对质量工作的体会与看法。

  宁波:把质量视作“发展之魂”的品质城市

  宁波,一座东部沿海经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一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当宁波进入经济转型期,质量建设被摆到了突出位置,去年,宁波被命名为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宁波,就是一座把质量视作“发展之魂”的品质城市。对于“质量”的内涵,他强调了四个词——“诚信、责任、创新、卓越”。“诚信”是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责任”是质量的重要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根本途径,“卓越”则是质量的最终目标。这几个方面组成了一个统一的“质量内涵”整体,引领着全市对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早在2012年,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就提出建设“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四好示范区”,把发展质量放到城市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宁波质量强市创建工作起步早、基础实。这么多年的持续创建工作,也给宁波来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卢子跃列举道:

  首先表现在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全市上下对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不断增强,无论是各级各部门,还是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逐步融入各项工作中。

  其次,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在质量安全监管、质量技术支撑、质量绩效评价等方面都建立了工作体系。比如,在质量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6个规范性文件、15个政策意见,对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给予优先保障和支持。同时,完善信用体系,在全国率先立法实施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监管,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的“信用宁波”信息系统。

  第三,质量升级的推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通过质量强市建设,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7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初步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9%,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135个宁波产品成为全国产销量冠军。从今年情况看,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7.2%,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电子商务、月光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最后,质量惠民的“红利”不断显现。近年来,宁波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质量问题160多个,包括肉蔬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特种设备救援、汽车售后服务、小区物业管理、城市噪声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饮用水源保护、质量纠纷调查处理等。全市质量志愿者、质量监督员队伍超过6000人,群众性质量活动控制小组超过1.5万个,市民对城市质量的满意度达到82.5%。

  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召开后,宁波市政府第一时间召开常务会议学习传达了大会精神,并完善落实了一系列举措。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放、管、治”的要求,结合宁波实际,出台了《关于质量引领、内涵发展,全面建设质优宁波的实施意见》,作为贯彻落实质量大会的一个实际行动。同时强化工作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资金、资源、人才、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健全质量工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每年1000万元的质量发展专项工作资金由原来阶段性保障转为长期性保障。

  接下来,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深化和升华——“质优宁波”的建设成为了宁波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卢子跃显然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他说,从“质优宁波”建设的工作抓手来看,主要是推进实施质量文化、质量基础、质量提升、质量安全、质量惠民“五大工程”,全面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城乡发展质量、政府服务质量“五个提升”,把质量要素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发挥质量要素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的统领和促进作用;从“质优宁波”建设的发展目标来看,主要是加快推进提质增效升级,提升质量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全国发展质量好的领跑者和示范区。争取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3万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达到100%,城市绿化率达到74%,社会治理水平、政府服务效能、社会保障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均跻身全国前十位。

  卢子跃相信,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质优宁波”建设目标任务一定能较好实现。

  温州:三把火“烧”出质量新天地

  温州,温暖温馨温润之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城市之一,“温州模式”享誉海内外。

  温州是与质量“结缘”最深的城市之一。“二把火”的故事是温州质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案列:1987年的8月8日,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局在武林门广场点燃了第一把火,将从各地查获的5000余双温州生产的劣质鞋付之一炬。这是一把温州的“耻辱之火”,烧醒了温州人民的质量和诚信意识。199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义无反顾地将“质量立市”作为“温州二次创业”的核心战略,颁发了全国第一个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由地方政府发布的质量建设地方性法规——《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拉开了长达20年波澜壮阔的“质量立市”大幕。

  1999年12月15日,也就是时隔第一把火的12年之后,由温州相关品牌企业发起,时任温州市副市长冒康夫、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等在杭州市点燃了第二把火,烧掉了2000多双外地假冒温州名牌的劣质皮鞋。这场火让温州人扬眉吐气,是一把“雪耻之火”,也是“信心之火”、“信任之火”,更是“品牌之火”、“质量之火”,向世人宣告“质量立市”、“品牌强市”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如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温州烧的第三把火。作了点火之人,温州市市长陈金彪总结道,近两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开展“温州质量年”活动,2014年开展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百日攻坚活动”,形成了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龙头,纵有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区、质量强镇、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六强争先”,横有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四方图强”的质量建设格局,温州的质量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质量立市在新形势下实现了“转型升级”。

  温州的“质量强市”是“质量立市”的延续和升华,而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则是质量强市建设的“地标性工程”。陈金彪说,二年来,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创建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为创建单位之后,市政府及时印发了《温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又印发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考核验收细则及责任分解表”,将创建工作10大方面50项指标全部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

  为保障重点,温州市用于质量工作的专项资金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1年1.19亿元,2012年1.40亿元,2013年1.58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39‰、5.02‰、4.88‰。这些经费都用于哪些地方了呢,陈金彪一一列举:一是保障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实施政府质量奖励;三是推进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的实施给予一定的补助;四是扶持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创建过程中,温州市牢固树立起视质量为城市生命的战略思想,推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质量文化建设,健全以“一把手工程”为核心的质量工作机制;坚持“打扶结合、疏堵有序”的监管理念;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监管的新方法;努力打造“信用温州”的金名片;坚持走“品牌温州”的发展道路;不断夯实“质量温州”的基础。

  陈金彪常说:“质量发展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表示,温州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温州质量会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继续发展。温州会始终坚持“提升质量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核心要求”的理念,将制定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市发展温州模式的决定》,这个《决定》要解决2020年之前温州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以“一把手工程”为核心的质量工作机制。质量工作必须是政府“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协同抓。在这个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议质、考质、保质、亮质等多项制度;坚持“以安为先”,确保质量工作长治久安。在民营经济几乎一统天下的温州,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现实情况之下,坚持“以安为先”对温州具有特殊意义;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质量发展成果。就是一切的质量发展问题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等感受。

  永康:质量让生活更美好

  永康,中国“五金之源”,中国“五金之都”。一度在质量方面吃过苦头,而如今,却成为浙江省县市级城市中首个获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的城市,永康把质量视为城市发展之魂。

  作为这个城市的当家人,永康市市长金政把质量的定义落脚于“质量让生活更美好”这八个字的城市质量精神中。当前,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二次出发、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全力建设“两美永康”发展目标。

  金政说,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就必须牢牢抓住质量、依靠质量,把质量作为永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在扩大经济总量中注重质的提升,以质量促转型升级,走到高质量、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对永康来说,质量强市更加注重“质量为魂”,强化“质量强市”的战略导向。一直以来,永康都把质量发展作为兴市之道、强市之策。早在1998年,永康市开始提出质量振兴计划,全面开展“质量兴市”工作。2009年,把“质量兴市”上升为“质量强市”战略。2011年,相继出台《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实施意见》、《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等,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今年,永康市又获批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力争经过两年的创建,成为全国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和示范城市;更加注重“创新为要”,夯实“质量强市”的基础保障。建设“质量强市”,除了要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也至关重要。永康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了产品质量市场反溯机制,该机制作为创新型监管经验被列入国务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中,在全国开始推广。今年,永康市与中国计量学院合办“永康质量学校”,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在国内属于首创。此外,永康市积极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培育激励机制,被确定为浙江省“浙江制造”首批培育试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质量强市”的建设实效。“质量强市”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永康市以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质量惠民”工程。今年永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了中期评估,实现了从水量管理到量质一体化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永康历届政府非常重视质量,坚持将质量发展理念贯穿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通过持续开展质量强市工作,质量升级成为全市加快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下,永康市先后成功争创“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等多个国字号区域品牌,有力地强化了永康五金在行业内的领头羊地位。在以后的质量工作中,金政表示,将围绕“二次出发,全面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决策部署,着力实施“345质量提升计划”:紧抓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健全四大体系,夯实质量基础;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有效增强永康市质量建设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提升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基础工程,持续推进“五强”建设。建设质量平安工程,全市质量安全环境全面改善;建设质量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设一批专业型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导向工程,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各种形式质量提升活动,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设质量惠民工程,每年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切的质量问题。

  乐清:因重视质量而享受成果

  乐清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民营经济的风向标。乐清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为世人所称道。但是,乐清曾经在质量方面吃过很大苦头,1984年和1990年,乐清先后出现了两次产品质量危机,国家7部局联合派员组成调查组进驻乐清。在1994年,乐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发展战略。2010年,乐清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继续对制假售假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查严打,淘汰一批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和企业,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

  质量兴则城市兴,质量强则经济强。乐清市市长林亦俊对此体会颇深。他说,曾经,我们因忽视质量而吃尽苦头;如今,我们因重视质量而享受成果。全市现有高低压电器、电子信息、电工钻头、精密模具等十来个特色优势产业,拥有中国电器之都等11张国字号工业产业金名片和中国铁皮石斛之乡等4张国字号农业金名片,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温州全市第一、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在乐清的质量强市工作中,全市树立质量第一理念,构建齐抓共管格局。由质监、住建、发改、环保四个部门牵头,促进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着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行业助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尤其是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为“第三部门”的作用,重点围绕抓好质量源头、培育合格供应商、“ABCD”分类监管和联手推进(即联手打假、联合整治和联合品牌培育)等工作,尤其是将企业监督抽查后处理整改确认工作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并赋予其在名牌申报、先进评选、价格认定等方面的推荐权,既有力缓解了力量上的不足,又有效延伸了行政触角。目前,全市有工业行业协会43家,基本涵盖了乐清工业的各个行业。

  另外,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产品质量基础。狠抓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主要抓好一家国家级和两家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其中总投资1.45亿元的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已投入试运行。强化质量政策激励。专门出台了鼓励乐商创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尤其是对首次主导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起草制订的单位,分别予以100万、30万、10万元的奖励。开展质量评奖活动。全面推进市长、镇长、总裁三级质量评奖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发展战略。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7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4项、重点新产品3项。持续加强质量执法工作。坚持质量安全底线不放松,始终保持行政执法的高压态势,充分运用技术执法等有效手段,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严厉查处无证假冒等违法行为。

  在林亦俊看来,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改善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的重大民生问题。质量强市工作加快打造了乐清经济升级版、城市综合实力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指数有效提升。林亦俊对质量工作表示满意,同时,他还希望乐清的质监工作一要突出重点,站在质监看质监。要立足本职工作,加强质量监管和引导服务,尤其要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重点围绕电工电气、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尤其是加快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建设,切实为工业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质量保障支撑。二要统揽全局,跳出质监看质监。在注重产业质量提升的同时,还要统揽全局,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更加关注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严格执行产品和服务标准,努力实现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服务的质量“双提高”。三要强化理念,面向未来看质监。要强化法治思维,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切实增强质监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质量时代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长兴:亮点在质量工作中频闪

  近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质量好则经济好、质量强则经济强的理念,着力推动工业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长兴始终把质量强县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树立质量导向,坚持量质并举,着力构建“质量强县建设”框架,全县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让长兴县常务副县长高胜华引以为荣,他谈起这些亮点,高县长如数家珍——

  首先,以标准化为依托,推动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以标准化准入为抓手,先后在长兴蓄电池、粉体行业、纺织印染行业、工业炉行业、耐火行业等细分行业中开展整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安全防护、职业健康、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蓄电池企业入园标准,推动了全县蓄电池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变了蓄电池行业由原来的“低小散”发展成为浙江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成立了浙江省绿色动力能源集成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心获批筹建,建立了浙江省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行业共参与4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

  其次,以品牌培育为导向,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长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出品牌培育规划。围绕“三合工程”、“浙江制造”工程,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扶植一批高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区域名牌和名牌产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升制造业品牌,全面提高我县企业的竞争实力。

  再次,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为手段,推进产业升级。2013年以来,我县在纺织、耐火、蓄电池等重点块状产业中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6S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我县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全县已有60家重点骨干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目前我县91%的规上企业推行了卓越绩效管理、6S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最后,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度。平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支撑,结合长兴的产业特点,先后在蓄电池、纺织、耐火等支柱产业,加强质量检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产品中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等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劵等载体作用。借助上海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科研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优势,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券”制度。企业凭发放的“科技券”,申请相关科研、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软实力提升的费用,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升级。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经济发展更健康了。但是,高胜华认为,长兴质量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三个转变”和李克强总理提质增效升级、开创“质量时代”的新要求,结合长兴实际,重点做好放、管、治三篇文章。在“放”方面,主要发挥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要严格依法执行审批权,充分还权于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真正成为质量的主体。通过政策导向,继续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促使企业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先进标准、向管理要质量。在“管”方面,主要提高政府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章立制,加强对市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严肃查办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在“治”方面,主要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要重视舆论宣传,加大对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品牌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党校和长兴大讲堂这两个宣传阵地做好对县级部门和乡镇机关干部质量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拟将质量工作纳入党校主体班次的计划,纳入长兴大讲堂的宣讲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11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