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记西藏昌都质监局副局长李津文

2013-05-06 09:31:47 中国质量新闻网

人往“高处”走

——记西藏昌都质监局副局长李津文

    ■文/任卫军  本刊记者 施京京

    人物简介

   李津文,1967年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天津市津南区质监局稽查科副科长、计量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10年7月受组织委派,到西藏昌都地区质监局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任昌都地区质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这里地处横断山脉中段,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这里山高谷深、位置偏僻、地貌复杂,这里有着蓝天碧水和淳朴民风,这里也是天津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李津文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2010年7月,天津市津南区质监局副局长李津文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昌都工作。到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工作,源于李津文压在心底的“西藏情”。他常说:“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到青藏高原去生活,一个人一辈子没到过西藏是一种遗憾”。这种情结在李津文的心里,随着时间的发酵变成了满怀热情。他带着感情工作、带着热情工作、带着思想工作,在三江大地洒下汗水,也为藏东质监奉献着浓浓的情意。

    汗水洒在一线

   昌都与天津相比海拔高差超过3000米。进藏初期,李津文经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气急、头痛、头晕、呕吐、胸闷、失眠、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记忆力衰退……这些别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只能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段时间里,李津文都在心中用“海拔高志气要更高、气压低标准不能低、缺氧决不缺精神、艰苦决不怕吃苦”的誓言勉励自己,经受住了高原的挑战,也赢得了工作的第一步胜利。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依据。面对陌生的地域和全新的工作,李津文边学习边调研,寻求昌都质监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两年多来,他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足迹踏遍了昌都全部的11个县、三分之二的乡(镇),入企业、进帐篷、访农户、驻田间,深入最偏远、最落后、道路最危险的地方,调查和掌握了全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和产品质量监管情况。通过调研,他汇集了全面、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地委、行署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全网络、全覆盖、全方位监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身兼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双职,李津文把内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西藏。在他的倡导下,《昌都地区质监局工作规范》出台,工作流程更为明确。他高度重视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公文处理、文稿起草报送工作,强化宣传意识,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奖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形象好、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为了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综合检测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好地服务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李津文积极发挥援藏干部作用,主动与对口援藏的天津市质监局汇报沟通,衔接协调人员培训事宜,制定详细的培训学习方案,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他的大力协调下,先后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天津市质监局参加了食品检验检测培训学习。

    大爱滋润心田

   踏上昌都这片土地,就把它作为第二故乡,把这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在工作中,李津文一直要求各民族之间的干部职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在生活上,只要身边的人们遇到困难,他都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2012年8月30日上午,一名藏族妇女来到昌都地区质监局,激动地将一面写有“情系同胞,爱心助学;圆梦校园,恩重如山”的锦旗和一条洁白的哈达送到李津文手中。李津文是怎么认识这位藏族群众的呢?原来,2011年6月,李津文带队在昌都县柴维乡嘎日村下乡开展工作时的一个偶然机会,得悉该村学生永青卓嘎父亲去世,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母亲每月在昌都打零工的几百元收入,因为家庭贫困,永青卓嘎面临辍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津文马上找到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表示愿意与该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年资助2000元人民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李津文的这一庄严承诺让身处困境的永青卓嘎一家感动万分。

   一年来,李津文认真兑现承诺,及时将帮扶资金托人带给永青卓嘎家人,并数次到永青卓嘎所在的学校和家中,送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帮助永青卓嘎圆梦校园。那位送锦旗、献哈达的藏族群众就是永青卓嘎的母亲。2012年,李津文主动与对口党建帮扶的八宿县拥巴村阿旺向巴、琼琼等2户群众结穷亲戚、交朋友,通过走访慰问、资助财物、座谈交心、电话联系、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对口帮扶活动,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桥”飞架南北

   在昌都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津文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援藏是为了什么?在藏要干什么?离藏要留下什么?”答案有了,工作思路也就理清了。以求真务实、勤恳踏实的作风,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是李津文的追求。他在藏东质监这块“责任田”里精耕细作,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他积极参与并指导质监各项业务工作,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制定“质量兴地”活动实施方案,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整治,完善企业质量建档工作,举办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班,并主动与工商、粮食等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大质量执法合力,积极发展扶持新办企业;他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工作人员精心制订了昌都地区质监局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补充项目、执法装备配置等对口援助项目建议书,从项目、科技、干部、人才援助等4个方面入手,制定援藏工作计划,积极与对口援助的天津市质监局协调,争取资金和技术援藏,奔波于天津与昌都之间。在国家质检总局、天津市质监局和西藏自治区质监局的关心支持下,最终达成了天津市质监局与昌都地区质监局五年援助协议;他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经多方协调和共同努力,昌都地区质监局办公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检验检测机构基本建立,检验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已经起步,初步完成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建设及各项制度建设,质量监管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用满腔的赤诚、饱满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认真履行援藏职责;用昂扬的斗志、实干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推动昌都地区质监工作开展——李津文常常这样勉励自己:“我代表着天津市干部的形象,更是昌都质监的一员,应该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然而,他也因为工作觉得亏欠家人太多。

    “财富”受用终身

   李津文常说:“家人的支持是我履行援藏使命的精神支撑。”他带着家人的牵挂和期盼,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援藏工作上,即使偶尔回天津,也是奔波于各单位之间,汇报援藏工作、联系援藏事宜,落实援藏资金,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2011年7月,由于年老体衰,父亲住院,得知消息的他为了坚守岗位,只能让身体疲惫的妻子代为尽孝。2012年6月,女儿参加高考,身为父亲理应陪在孩子身边照顾,但他依然选择了工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位山东汉子只能把对亲人的无限牵挂和深深自责深藏在心底。

   作家马丽华对于西藏有一段论述:“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你这曾经的家园让多少人为你魂牵梦绕⋯⋯”援藏春秋,对于一个曾经生活,工作在繁华都市的北方人来说,从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背井离乡,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往大讲,为了一种历史使命;往小讲,为了一种人生阅历。

   在昌都工作的日子里,李津文用心去体验每一天的生活和感受,去揣度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认真写下在藏东质监工作的点点滴滴,积淀着宝贵的人生财富。两年多来,他的皮肤变黑了,体力下降了,可生命力却更加旺盛了;常回家看看少了,但藏汉之间的血肉情谊更深了。有人说:“为了援藏,你们失去的东西太多”。而他却这样说:“我们失去的是物质享受,但收获的是心灵的净化、境界的升华,这才是我们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李津文对援藏精神的最好诠释。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3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